在济南供电段有一个“供电e族”,它是由该段兖州变配电检修工区的17名职工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职工平均年龄26.7岁。杨尊猛,34岁,退伍后入路,只有大专文凭的他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在4年时间里,这个团队不断将线下供电技术创新与线上微机自动化保护精雕细琢,“线上智能,线下创效”的灵动创意与风靡网络的O2O模式“撞脸”,并由此催生出“供电e族”青年工匠。
一份由该段刚发布的科技创新报告,记录了与“供电e族”相关数据:连续破解了3项制约变配电设备运行监测瓶颈难题,其中2项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QC成果优秀奖,1项获得济南铁路局QC成果优秀奖,实现节支创效8万余元。
“人机”交流效率成倍提高
4年前,杨尊猛完成了3年西南交通大学脱产学习,被分配到兖州检修车间变配电检修工区,主要从事变配电设备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
面对牵引变电专业“微保状态下设备故障类型信息难以筛驯“供电线路短路和接地故障范围不易确定”等难题,杨尊猛一项项攻克。2013年7月,因为兴趣爱好,杨尊猛组织工区17名职工成立“供电e族”团队,并以网络为依托,延伸科技创新空间。“缩短牵引变电所故障抢修时间”成为首个攻关项目,并以此项目实现O2O模式创意。值班人员轻点鼠标,与故障申报人“线上线下”交流及处理,故障判断和处理时间便由过去四五小时缩短到10分钟之内。
127次调试年节支8000余元
早在2012年夏季,因天气原因,牵引变电设备跳闸次数居高不下,因处理繁杂,延长了故障处置时间。在杨尊猛的带领下,创客团队确定了“虚拟光字牌”解决方案。为攻克光字牌显示与编程链接的难关,他们经过127次的反复试验、调试,最终实现故障判定微保智能显示,判定时间由20分钟缩短到2分钟内,且减少派人出车频次,每年节约费用8000余元。线上检索、线下实践,是O2O主要运作模式。2013年暑运期间,一条“交直流故障频发,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信息,在网上创效空间显示。
他们发现管辖的菏兖日线5座分区所,投入运营3年内先后发生各类交直流设备烧损15起,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经过反复比对、筛选,他们制订出增加三相电源控制继电器的创新创效方案,使交直流设备年故障平均数由原来5起降至1起,每年节约成本5000多元。
4年攻关创效近百万元
杨尊猛把“供电e族”定位在“后厂工匠”,以精湛技艺寻找创新之道,不断打造供电O2O升级版。
4年来,他们默默坚守,苦苦探索,不断将线上检索的课题放入创效空间,通过分析、试验、验证、运用等流程,使增加设备采集点缩小故障判定范围、增加压互电压监测表减少故障率等热点问题变为创新亮点。
目前,“提高牵引变电所直流供电可靠性”“降低牵引供电27.5KV压互故障率”等课题正在“孵化”中,投入运用后,每年可节支创效5200余元。从“供电e族”成立到现在,杨尊猛及他的团队已累计创效近百万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