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农历大年初七),在湖东机务段大同整备车间里,一群上砂工正在紧张忙碌着。他们虽然工作在旅客看不见的岗位上,但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黑前再多存一些,一定要让机车吃上足够的‘细粮’。”上砂组职工徐万祥边铲砂子边对身旁的小李说道。别看老徐今年已经58岁了,但1.8米的身高加上100公斤的体重,显得特别魁梧,干起活儿来两个年轻小伙子加起来也望尘莫及。

整备场上,有三座邪砂山”,分别是新砂、精砂和成品砂。日常,他们要对采购回段的机车用砂进行筛捡,先用大号的粗网筛掉小石块,再用小号的细网筛掉土渣,变成精砂,保证砂子的比例完全符合使用标准,然后把这些精品砂摊开晾晒,确保砂中的水分完全蒸发掉,最后再将成品砂装袋入库,待机车入库整备时进行补充上砂作业。砂子颗粒的大小和湿度影响着砂管的畅通,也关系到旅客列车的制动效果,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这个仅有10人的小班组承担着全段70余台内燃机车的用砂供应任务,除了细心,还要有一把子力气才行。

“我负责把晒好的余砂铲成堆,小李负责装袋,老周负责搬进砂房。”徐万祥一边指挥着大家,一边卖力地清铲。春节后的大同地区气温虽有回升,但早晚的温差仍然很大。随着气温降低、雾气升腾,砂子的湿度就会增加。所以,他们要在天黑前将成品砂装袋入库。白班的3个人一起上阵,互相配合,大家的脸和手冻得通红,但汗水早已经把贴身衣物湿透。

半个小时后,天色逐渐暗淡下来,他们将10余袋砂子入库码齐。此时,一台机车正伴随着破空长鸣缓缓入库。孟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