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傅洛炜 本报 徐中友
1月15日,在重庆机务段机车乘务员李治刚带领下,来到他的父亲、该段已退休机车乘务员李国方家中,聆听他们讲述一家三代火车司机的铁路春运故事。
一家人在农历除夕夜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在李国方的记忆里,已经去世的父亲、老火车司机李鸿升在退休前从来没有在家过过一个农历除夕。
解放前,李鸿升先后在哈尔滨、天津、枣庄、南宁等地机务段工作,曾为抗战物资运输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李鸿升是拉响成渝铁路列车第一声汽笛的全国铁路劳模。这些是李国方长大后才知晓的,在他的脑海里,成渝铁路有儿时的他和父亲的春运记忆。
成渝铁路开通初期,牵引机车的是MK1型蒸汽机车,动力不强,速度也不快,跑完成渝铁路全线时间长达13个多小时。
“那时候的春运和平时没什么区别。”回忆起成渝铁路开通初期那些年的春运,李国方说,当时乘坐成渝铁路列车的基本上都是卖菜的菜农和短途回家的旅客。每逢春节,车站到处都是背着背篓、扛着麻袋前来乘车的旅客。
1957年,李鸿升调往成渝铁路永川折返段任段长,从那个时候开始,每年农历除夕他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每到农历除夕,李国方家里都会包饺子,他们常给父亲盛上一碗煮好的饺子放在桌上,希望父亲回来的时候热一下就能吃,但往往这碗饺子会在放上两天后,被李国方他们几个兄妹吃掉。
春运期间,一听到父亲要回来的消息,李国方都会端上一壶茶提前到车站去等着,接到父亲后就把茶递上去,然后用渴望的眼神等着父亲从挎包里掏出点小礼物。这时父亲会把带来的皮蛋及红糖给他。手里拿着皮蛋,嘴里含着红糖,乐呵呵地被父亲牵着手回家,是李国方对那个时代最美好的春运记忆。
从小就在火车上长大的李国方对机车有着独特的感情,1979年如愿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后来他干起了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乘务工作,一直是单位的生产标兵。
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的春运,李国方说,恰逢改革开放,许多农民从乡下走进城市,从内地去到沿海。从那时候开始,铁路客流激增,旅客列车开行量日益增加,李国方的值乘计划越来越多,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也越来越少。他说:“我的除夕也像父亲一样,牵引列车奔驰在巴山蜀水间,穿过万家灯火的城镇。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为了万家团圆,我无怨无悔。”
李治刚1996年到重庆机务段上班后从事内燃机车乘务工作,后来成为值乘成渝高铁的动车组司机,曾在成都铁路局动车组操纵技术比武中斩获第一名。每逢春运,李治刚只能和父亲做出同样的选择,那就是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开好每一趟车,把更多的旅客送回家。
“开好一趟车既是生产任务,又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爷爷李鸿升这句“祖训”一直鞭策激励着李治刚。他对说:“既然出生在火车司机世家,选择了这份职业,火车就是我的‘家’。”
今年春运期间,重庆机务段乘务交路范围内开行高铁动车组列车141.5对,创历史新高。面对繁重的牵引运输任务,今年的团圆饭将再一次成为李治刚的奢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