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谁也无法准确解释,因为家的含义太多,概念又在不停的变换。儿时的家是父母一声声呼唤和温暖的呵护;中学时,家是每天写不完作业的黑屋子:上大学了离开家,家便成了父母的叮咛和牵挂;大三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了,家便成了无尽思念和扯不断的父爱;今年初,有了自己的小家,家变成了一种责任和牵挂,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其实实物化的家就是那盏等待你的灯光,为你准备的饭菜。在每一次晚归的夜晚,望着万家的灯火,看着繁华的城市,心中常常是说不出的感觉,所有的繁华都不属于你,真正属于只是那盏一直为你而亮的灯。

这家是属于你自己的天地,家不需要太大,只要够温馨。不一定豪华,但只要属于自己,有一份温馨,有温暖的关怀,有属于自己的灯光,有属于自己的亲情。

现在单位的驻地是一个改建后的敬老院,从我现在坐着的方向右视窗外住着一户人家,日常人不多,爷孙4人在家,每到周末晚上,微弱的灯光会照射着出出进进忙碌着晚饭的一家人;在火热的夏季,又常常会看到一家人围坐在“院子”的石台边吃边聊,孩子嘻笑声时而传出,那简单而美好的画面勾勒出温馨二字。在这样的冬季,在酷热的夏季,简易式的房子远必不上城市里昂贵的别墅洋楼,但是幸福的家的感觉却是溢于言表。

很喜欢听一首歌叫《我想有个家》,歌词是这么写的“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著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这个世上还有多少人没有家,还有多少人流泪了自己擦.在工作面上,我见过打工者,栖息在篷布下面,他们盖着简单的被子,茅草当褥,木模板当床,尽管那薄薄的被子挡不住严寒,但至少可以避雨,因此这里也成了他们暂时的家,他们为了远方的家能过得更好,省吃俭用在工地打拼,家也只能在寄放在心中;而那早已失去家的人,他们把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日子当成家,虽然家只是简单的一个字却对他们来说早已变成了一种难以用金钱购买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