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创新攻关 攻克软岩大变形

2016-12-23 07:40:5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松潘

■本报 李孝佺 本报 李 瑛

日前,乘车从成都出发,沿国道213线北行,经汶川、茂县到达松潘县,沿途山势巍峨险峻,时有落石、滑坡地段,岷江和公路并行,在建的成兰铁路好像在群山中蛰伏的长龙,时隐时现。

来到中铁十六局集团成兰铁路工程(松潘)指挥部云屯堡隧道7号横洞进口处,被群山中施工人员渺小而稳健的身影所吸引,急欲一探究竟。

成兰铁路客运设计时速200公里,总长度为727公里,客货共线,是我国又一条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修建的“天路”。线路从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上升至海拔3400米的青藏高原东缘,完成二级阶梯攀越一级阶梯后,又回到二级阶梯,整条线路画出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云屯堡隧道位于成兰铁路成都至川主寺段镇江关至松潘区间,是全线控制性工程。指挥部负责站前12-02标云屯堡隧道大里程侧出口段施工,隧道正洞双线长11.801公里,工程还包括3个横洞、出口和2个存渣常

来到云屯堡隧道7号横洞进口处,一辆运渣车从隧道里开出来,准备去往4号存渣常走过213米的7号横洞进入正洞,再走1200多米就接近掌子面了,4名员工正在二次衬砌台车上忙碌着,两名员工在仰拱施工处进行钢筋焊接作业,钢花四溅,光焰刺目。靠近掌子面的地方有些泥泞,9名员工正在开挖台架上进行掌子面爆破钻孔作业,开挖工法为三台阶加临时仰拱法。指挥部总工程师杨通军介绍,指挥部3个工区共有6个工作面在同时施工,正常施工每个工作面有90余人参加。在海拔2800多米的高原上,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深处,这样的工作场面既很惊险,又相当壮观。

杨通军告诉,本工程具有“四极三高”的显著特点: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特大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壳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该标段地质条件复杂,隧道穿越7个次级褶皱和1个断层,主要包括活动性断裂带、崩塌、泥石流、危岩落石、高地应力、断层破碎带、岩溶、瓦斯、高地热等不良地质,气温低,最低气温零下20摄氏度以下,属高原高寒地区。另外,隧道位于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对指挥部环境保护施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指挥部按照“镜头不换,纵深发展”的思路,切实加强标准化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推进规范管理。他们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致力于把本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安全工程,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建立文明施工的行为标准,努力实现文明施工目标。

在现场管理方面,指挥部细化量化施工管理规定及技术标准,制定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施工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指挥部根据云屯堡隧道类型、规模、特点和施工难易程度等,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和扁平化管理要求配备管理人员,按照架子队模式组建作业工班,对技术人员、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严格考核,使各项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

指挥部员工以满腔的激情、强烈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掀起了“战雨雪、抗严寒、抢工期”的施工高潮,研发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隧道变形控制、通风排烟、破碎带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破解高原特长隧道软岩大变形等施工难题,屡创奇迹。目前,隧道正洞施工已完成3.33公里。

云屯堡隧道处于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空气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60%,刚到这里时,走起路、说起话明显感到吃力。

高原反应考验着指挥部每一名员工。2014年10月工程开工以来,指挥部指挥长赵德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重于能力,意志创造奇迹”的理念。尽管也产生了心跳加速、胸闷头痛、严重失眠、恶心呕吐等一系列高原反应,但他还是以身作则,经常坚守在施工一线,检查指导施工。他说:“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清醒、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才智,克服一切困难,把能办的事办好,把不可能的事办成。”

还有许多员工同样不顾高原反应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常年奋战在高原。指挥部物资设备总管师丁继伦明年1月就要退休了。两年多来,他一直坚持为一线施工物资筹集而奔波,身体时刻在经受着环境的巨大挑战。他告诉:“退休后,我还会持续关注云屯堡隧道施工的有序安全推进。希望在成兰铁路开通运营的那一天,我能坐上火车故地重游。”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