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唐克军 郭薇娜 本报 傅林海 谢珍
11月15日,一道“钢铁彩虹”飞架澜沧江两岸,连接云南大理、保山两地,以独特的风景宣告新建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钢管拱实现高精度合龙,为大瑞铁路全线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标志着“建桥国家队”——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在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二次竖转”工法施工获得圆满成功。
澜沧江特大桥是大理至瑞丽铁路大保段的“咽喉”工程, 大桥横跨澜沧江两岸,位于我国地形最为复杂的横断山脉西段,全长528.1米,主跨342米,为上承式劲性骨架钢筋混凝土提篮拱桥。全桥共用混凝土8.5万立方米,主体结构共用钢量约1.4万吨,共用高强度螺栓11.52万套。
据该桥项目部负责人田大千介绍,澜沧江特大桥附近两岸山体坡角最大超过80度,局部甚至接近90度,现场交通不便,施工场地狭窄,施工设施布局困难,施工环境极为恶劣。同时,峡谷内风速最大超过每秒26米,全年季风时间占一半以上,桥面距江面超过270米,是当前我国安全风险等级最高的在建铁路桥梁之一。
开工以来,面对高耸险峻的大山、蜿蜒曲折的小道、闭塞落后的通讯和单调清苦的生活,施工人员不离不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创了三项“世界第一”建桥纪录: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所限,大桥采用“二次竖转”工法施工,在世界建桥史上属首次;“二次竖转”角度之和达130度,其竖转角度在世界上最大;大桥单边竖放重量达2500吨,也是世界桥梁施工之最。
因为无前例可循,中铁大桥局集团先后召开20次方案研讨会,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等在内的30余名国家级权威专家参与方案研究。按照方案,施工人员先顺着澜沧江保山和大理两岸山体安装施工支架,利用80吨缆索吊机分别在支架上拼装拱肋,拼装完成后再安装竖转设备,设置竖转牵引索。第一次竖转是先将上部分拱肋扳起,完成半跨拱肋连接,然后再向下竖转,进行拱肋劲性骨架安装施工,完成“二次竖转”。施工中,项目部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通过采劝卧拼”精度控制,“二次竖转”中间铰设计、加工、安装精度控制,计算机同步竖转控制技术,过程中实时监控等措施,保证了钢管拱的高精度合龙。大桥竖转从6月28日至11月15日,历时141天。“二次竖转”“底铰安装”工法、“中间转铰拉压杆”施工设计等2项技术获国家技术创新专利。
目前,全桥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已完成工程量的65%,下一步将开展拱肋内填外包混凝土、拱上立柱及梁部施工。项目部将狠抓安全、质量、环保、进度等工作,顺利推进大桥建设。
大瑞铁路自大理站引出,沿西洱河右岸而下,跨漾濞江、银江、澜沧江,穿大柱山后至保山市,再经怒江、高黎贡山,终到瑞丽,全长330公里。铁路建成后,对提升云南对外开放水平,填补滇西地区路网空白,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桥梁的建设难度。 傅林海 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