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栋的人生定格于2016年8月10日这个炎热的兰州夏夜。
两天前的晚上,96岁的徐邦栋吃过晚饭,来到书桌前,梳理近期的研究成果,并细心地给前来探望的学生讲课。可是,这却成了他的最后一课。
徐邦栋,中国铁路路基和滑坡防治专家,从事路基特别设计和山区山坡病害防治工作70余年,成功治理复杂滑坡上百处,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滑坡防治学科理论。他是中国滑坡学的开创者、领路人,被业界尊称为“徐滑坡”。
1921年,徐邦栋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后来考入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新中国成立后,徐邦栋调入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铁道部西北干线工程局,从此献身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
1950年至1953年,徐邦栋参加天成、兰银、宝成等铁路选线测量工作。在兰新铁路修建中,他首次用土力学理论的圆弧方法对高路堤进行了特别设计并取得成功,后在负责宝成线北段路基设计时提出了许多实用的设计技术原则,首创铁道部鉴定的路基特别设计文件,被苏联专家称为“中国第一位路基专家”。
徐邦栋还领导和研究了锚索抗滑桩技术,改变普通桩的悬臂受力为近似简支梁受力,节约投资30%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滑坡空间形态确定、动态监测及锚索抗滑桩技术”获铁道部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其中他主持的滑坡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调查分析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徐邦栋不仅踏遍我国山区铁路,而且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滑坡防治理论和方法,为国内水电、冶金、煤炭、交通、工厂、矿山等行业的数百处滑坡治理提供了技术咨询与支持。
他把积累的经验写入《路基设计及坍方滑坡处理》一书中,这是我国有关这一专业最早的经验总结。1977年,徐邦栋的《滑坡防治》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滑坡的专著,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其内容被列入高等学校教科书和有关规范中,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学科领域的空白。
在水电系统,1971年,山西省霍县电厂后山突发滑动滑坡,他用黄土滑坡后缘裂缝产状与滑体厚度的关系及工程地质比拟法先确定滑坡推力,进行抗滑桩设计,随后用勘探结果验证,争取抢救时间,3个月治住了滑坡灾害,防止了电厂被毁。
在冶金系统,1975至1976年,他应邀赴阿尔巴尼亚处理我国援阿项目古里库奇选矿厂厂址滑坡。为抢救已成形的厂房,他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确定滑坡推力,运用桩排制止滑动,历时1年就治住滑坡病害,保住工厂,受到阿方称赞。
在交通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舟山市一个浅海油轮码头施工中发生水下滑坡,这是我国滨海首例有记载的水下滑坡。他从岩体构造格局及钻探岩心中揭露的滑动迹象,找到了滑动的主要原因。他建议在孔隙水压下控制打桩速度,终于完成了加固工程,使码头如期建成。
1992年,徐邦栋在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退休。退休后,他撰写出版了《滑坡分析与防治》《高堑坡设计及变化分析与防治》等专著。94岁时,他又出版第三本书,在生命即将耗尽之时,他还在校对即将出版的第四本书。如今,众人所熟悉的那位徐老已经远去,但他七十载如一日的专注和坚持、上完人生最后一课的执着精神值得缅怀,中国的滑坡灾害防治事业也将薪火相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