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打从何时起,那些场面刺激的欧美大片开始让人顿生依赖感。欧美的电影制作者很懂得拴人心思。通常情况下,一部卖座的电影不会独立存在,随之而来的后续故事抓人眼球、搜刮腰包的能量更大。以至于《异形》、《哈利波特》系列拍了六七部之多,仍让影迷意犹未荆

一个系列电影拍了几十年,仍让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有议论不完的话题,这就有些精神依赖。美国电影成功的背后有许多值得人反思的地方,可偶然间我竟发觉在车间的学习室里,这种精神依赖性也十分流行。

每个周四下午,车间组织学习教育已成为惯例。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开展多元化教育方式,车间每隔一段日子就组织收看一场爱国影片,从老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吴大观》到新电影《第一书记》、《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几次红色影片洗礼过后,我也产生了几分精神依赖感。

这是由于车间学习室一到播放电影,就成了言论自由大会。特别是老党员们,围绕这些爱国电影总有满肚子的知识和学问能掏出来与大家共享。播放《上甘岭》,抗美援朝的历史在他们脑子里可谓如数家珍;观看《吴大观》,他们从两弹一星谈到风洞研发;《建党伟业》里,那些对我而言不知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在他们嘴里就像闲话家常一般。以至于,看电影的机会也成了“听评书”的过程,光影流转中带着声情并茂,这些爱国影片对老党员们而言就如同美国大片一样,即是故事连载又是回味经典,往往听他们评论比看电影还要受益良多。时间长了,我也在闲暇时间里下载了一些资料,以便对党的红色历史多做一些了解,日久积累终于在收看《第一书记》时,能与他们雄辩一番了。

这难道不是精神依赖?车间的“红色话吧”竟成了一座党史知识学习宝库。车间这些老党员们对红色影片发自内心地精神依赖了几十年,也正是这些影片让他们能在紧张的生产工作之余在围一起议论个不休。在我看来,他们对红色影片的依赖也是作为一名党员的精神之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