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南昌红谷隧道以其拥有的我国当前最大水下立交系统而“抢镜”。该工程由中铁六院集团隧道院勘测设计、中铁隧道集团承担施工。
南昌红谷隧道工程位于南昌大桥、八一大桥之间,连接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与东岸老城区。东岸主线穿过赣东大堤与沿江中大道相接,匝道往东北方向延伸接入中山西路,往东南方向延伸接入朝阳洲中路,西岸穿过沿江大堤与红谷滩新区主干道怡园路相接。隧道总长2.65km,城市一级主干路,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为60km/h,其中沉管段长度为1329m,由12节管段组成,干坞位于隧址上海8.51km,采用双子坞形式,分两个枯水期进行管段预制,两个丰水期进行管段沉管,建设总工期42个月。
为了满足过江交通连接赣江东岸老城区不规则路网,在东岸沿江大道处设置了“三进四出”七条匝道,分别与沿江快速路、中山西路、朝阳洲中路衔接,实现了过江隧道与赣江以东老城区3条主干道全面快速对接,形成一个超大规模的水下立体交通系统,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体现了红谷隧道“快速过江、立体交通、多点疏散、东西贯通”的设计理念。
红谷隧道工程示意图
针对赣江东岸大堤高差大,隧道两岸接线难度大,存在匝道空间关系复杂、隧道防灾疏散难度大等难题,中铁六院隧道院红谷隧道项目组邀请院专家召开红谷隧道东岸设计方案评审会,专家一致同意项目组提出的平面多“Y”、竖向交叉的水下立交设计方案。该院提出国内首创的水下立体疏散大厅设计概念,解决了接线及防灾疏散等问题。
赣江东岸水下互通立交位于亚洲规模最大围堰内,水下立交采用明挖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搅拌桩止水帷幕、钢管桩+止水帷幕等多种组合形式,内支撑采用混凝土支撑结合钢支撑组合。
红谷隧道水下互通立交基坑是国内少见的超大体量临水围堰内匝道立体交叉复杂基坑群,具有规模大、设计难度大、施工风险高、水位变化大等特点,是红谷隧道工程的重大风险点,也是工程重难点之一。
赣江东岸水下立交布置图
攻克技术“难点”、成就设计“亮点”,对于中铁六院隧道院的设计师们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习惯。
在水下互通立交基坑群设计过程中,项目组详细研究了工程地质报告,分析了基坑群设计及施工的风险点,针对不同的施工组织安排设计了多个方案,利用多个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数值分析,结合工程总体工期安排,借鉴南昌地铁设计经验,最终确定了最优的设计方案。
红谷隧道水下互通立交基坑群设计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地连墙及钻孔桩加止水帷幕围护结构结合内支撑体系在临江环境下深大复杂基坑设计中是可行的,并对国内临江(湖)基坑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赣江东岸水下立交基坑群平面布置图
按照工期安排,红谷隧道2016年11月将实现“洞通”,2017年6月30日将竣工通车。隧道建成后,机动车可以实现3分钟穿越赣江,预计将减少南昌大桥约30%的交通压力、八一大桥约11%的交通压力。
红谷隧道勘测设计工作中取得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在中铁六院集团隧道院致力于领跑我国水下隧道设计领域技术前沿的征程上,是坚实的铺垫、崭新的起点。(黄红彬 孙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