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档案信息以及原材料、混凝土生产过程质量记录全部呈现在眼前。苏家屯轨道板场场长刘树祥拿起一个长5厘米的蓝色塑料小盒说: “你看,这就是轨道板的‘身份证’。”

轨道板的 “身份证”其实是一种具有读写功能的RFID电子芯片,也叫电子标签。 “这种电子标签在轨道板60年的生命周期里可以持续使用,但为了防止万一,我们在每块轨道板上都安装了两个电子标签。这个 ‘身份证’需要在布料机浇筑混凝土之前就埋入板内。”刘树祥说, “芯片安装完成后,工作人员会用读卡器将它激活。”据介绍,整个过程与银行卡开卡的过程类似,每个芯片的编码就好像每张银行卡的卡号,当卡片激活后,就能正式使用了。芯片被激活后,将实现 “联网”,即接入铁路CRTSⅢ型轨道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此前高铁线路的轨道板如果出现问题,检修单位工作人员需要人工手动查询这块板的 ‘档案’,而以前大多数的 ‘档案’都是纸质的,查询起来十分不便,而且还存在遗漏、毁坏的可能。京沈客专的轨道板如果出现问题,检修人员只需通过读卡器扫描一下芯片,就能立刻读取出轨道板的原有信息。”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钟享华说, “信息一旦录入将不再更改,这也规避了以前生产过程中存在人为操控的可能性。”

“有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支撑,每一个建设关键环节都有了记录,可追根溯源,工程质量就有了保障。”项目部经理曾见说。

为控制路基质量,项目部在压路机上安装了一套连续压实监控系统。压路机碾轧过程中,路基产生的波形数据通过监控系统反馈回来,系统对照提前输入的振动压实目标值进行分析,若合格,驾驶室的显示屏上将呈现绿色,否则为红色,提醒司机在红色区域继续碾轧。

“这套连续压实监控系统使高铁路基质量检测由整体检测代替了点状局部检测,并可通过系统分析反推路基压实工艺,压路机可以在不合格的地方精准发力,省时省工又省力1项目部试验室主任史雨说。

“我们在这里建立了一套混凝土拌和站监控系统,即在拌和站操作室电脑中设置报警提示信息,同时借助网络将操作室电脑的信息上传中国铁路总公司,以手机信息连通业主、监理单位以及拌和站管理人员等,施工透明、数字真实、过程可控1项目部安全总监李臖说。

在拌和站生产前,项目部通过反复试验,将确定的配合比数据输入操作室电脑中形成操作标准,并规定报警显示 “红线”。

前不久,拌和站在放入减水剂时就出现了中级报警,操作手立即停止生产,监理单位和拌和站站长随后进行调查,发现问题是因为计量阀门关闭不严而造成的。他们立即组织工人进行维修,并对不合格的混凝土当场做了废弃处置。

电子施工日志工区管理员杨文洁正坐在电脑前,审核着各工点提交到系统平台的日志。 “日志由工点上传后,各级单位都可看到,铁路总公司也能同步监管。”杨文洁说。

除了电子施工日志系统、路基连续压实监控系统等外,项目部在京沈客专还应用了沉降观测系统、连续梁线形监测系统、试验室信息化系统等各种信息化管理系统。

“现在,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导入的数据,实现了对现场施工情况的实时监控,工程质量更有保障。”项目部总工程师白净说。去年,全线在项目部召开了信息化应用经验交流会,许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