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其正直、清廉、爱国、智慧的“圣人”形象跃然纸上,心中敬仰之余不由感叹:做人当如曾国藩!
做人当如曾国藩,如他那样立志修身。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直到结识吴竹如、窦兰泉等良友之后,他自惭形秽,幡然醒悟,因此毅然立志自新,立下“学做圣人”之志。为改过去心浮烦躁、为人傲慢、自矜自夸、语涉虚伪等缺点,他给自己订下自修课程表,并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下日课,每天要早起,写大字一百,温习经书,阅读史籍,还要写诗作文。每天日记反省,抓住细节,及时纠正,由开始不习惯常犯错到偶尔犯错以至后来“圣人”垂范于世。纵观古今,立志成大事者不乏少数,但能持之以恒却实属少者,正文公乃其中之佼佼者,其修身过程体现出的“恒心、毅力与勇气”实在让人惊叹与折服。
做人当如曾国藩,如他那样正直爱国。在晚清朝那种污浊混沌、病入膏肓的官场中,文正公无疑如一颗璀璨无暇的星星照亮了满是阴霾的夜空。满朝文武昏然如醉,大家如同坐在一辆老旧破车里的乘客,眼看着它加速滑向深渊,却都噤口不言,安之若素,而只有曾国藩郁怀如焚,虽为翰林虚职,却一天到晚没有片刻休息,偶尔提些革新主张,但都被部长大学士放弃一旁,甚至嘲笑以待,为了挽救这个国家,他没有因此沮丧消沉,依然不为所惧,反而更激起了和这个官僚体系战斗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他“致君尧舜禹,再使风俗淳”的意志,在多次上疏无效之后,他为唤醒糊涂皇帝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之举——冒天下之大不敬、上《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言批评皇帝,皇帝恼羞成怒,致使他差点性命休矣。为达己一报国志,弃文从武,一穷二白操办湘军,历经大小恶战上百次,几次身陷囹圄,最终荡平太平天国,功成名就。曾文正公将自己的一身都献给自己忠诚而又揪心的国家,他将自己赤诚深深地烙在大清国的历史中,也深深地烙在后世之千千万万的国人心中。有人这样评价:因为曾国藩,大清国的历史又多写了几十年!如果曾文公泉下有知,他老人家应该很满意这个评价吧!
做人当如曾国藩,如他那样真诚清廉。曾国藩待人真诚如水,清澈见底,尤其在与左宗棠的交集中最能体现淋漓尽致。可以说,没有曾国藩就没有左宗棠。或许因为“瑜亮情结”,恃才傲物的左宗棠一生都在鄙视、讥讽、辱骂甚至明枪暗箭曾国藩,尽管如此,曾国藩从不在背后说左一个“坏”字,实在忍无可忍以“对簿”回击,从不背后蜚语,而且对左一直鼎力相助,助其立下不世之功!最终感动左,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从西北千里迢迢送来祭文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曾国藩的清廉也让无数后人为之动容。按照清代总督每年平均会收十八万两银子的陋规,曾做总督十二年,除去开支,他死后遗产可能高达近两百万两白银吧,但在他日记中记载,到他死前,家中所有积蓄一万八千两,这还是政府给他的养廉银,他本来用着养老,其结果用在自己丧事上。他留给儿孙的唯一两个遗产就是一栋藏书屋“富厚堂”和大量书籍。曾在青年时代就打定主意“不靠做官发财”,他在给儿子信中说:“余将来不留银钱给儿孙,惟书籍尚思买耳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曾国藩清廉的非常苦涩无奈,一边要保持一颗纯洁正直的心,一边为国家,为做大事而又要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
或许因为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所以后人有对他褒贬不一,甚至称之为“刽子手”,但我认为这都不足以影响他那高大至伟的形象!他如一颗流星刺破了那个漆黑的夜;他又如一个圣斗士孤独的在污泥中搏击;他还如一面镜子反射着后世无数双眼睛。或许曾国藩就是曾国藩,只是做到了他认为一个男人应该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已!做人当如曾国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