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大山深处的“妙手神医”

2016-05-09 08:04:00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记者马常宏 本报通讯员莫育杰 韦 森

图为汪伯华正在认真检查钢轨平顺度。 莫育杰 摄

担任工长10年,他先后将6个 “病入膏肓”的落后工区变成先进班组。职工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南昆铁路的 “妙手神医”。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百色工务段永乐线路工区工长汪伯华。

怀着对这位 “妙手神医”的好奇,4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永乐线路工区,探访汪伯华 “医治”钢轨的故事。

以敬畏之心养护线路

由于长期超饱和运输,永乐线路工区管内线路翻浆地段多,病害整治难度大,线路动静态扣分一度居百色工务段末尾。2012年10月,汪伯华临危受命,被紧急调往永乐线路工区担任工长。

这样的 “救火”,对汪伯华来说已是第6次了。2006年7月以来,他先后担任岩龙、田盯沙厂坪、兴义、冗百线路工区工长。虽然这些工区的线路设备差,每月排名几乎都是全段倒数,但他总能在两三个月内把这些后进工区变成先进班组。

汪伯华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令所有干部职工都感到惊讶。有人说:“汪工长神啊,去到哪里,哪里就是先进。”可是汪伯华从不觉得自己具有超能力,他能做的就是以敬畏之心对待线路养护工作。

今年2月的一天,施工 “天窗”时间结束,在回检过程中,汪伯华发现线路质量还有一些瑕疵,虽然对行车安全没有任何影响,但他还是决定马上组织开展整治。当天,他立即申请临时 “天窗”点,带领工友加班1个多小时,直至把所有隐患消除完毕才收工。

“我们常说病向浅中医,钢轨也一样,再小的病害也要第一时间整治。”汪伯华说,工务人就是给线路治病的医生,必须以医生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对待线路养护。

汪伯华在兴义线路工区当工长时,一天,巡线工刘胡宝巡道中发现6号道岔左侧两颗螺帽断了,可他身上只带了一颗螺帽。装上后,刘胡宝打算第二天再换上另一颗。此时,汪伯华刚好经过,了解事情原委后立即让他在现场看守,自己跑回工区要来新螺帽换上。

“对工务人来说,线路病害就像进入眼睛里的沙子,不除掉就不舒服。”汪伯华坦言。2015年11月的一个晚上,他从外地出差回到工区,在与工友聊天过程中得知该工友可能将一件路料落在施工现常虽然仅仅是可能,但汪伯华仍放心不下,连夜到当天施工作业路段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料具遗留才放心。

以执着之情提升标准

“铛铛……”4月22日下午,施工 “天窗”命令下达后,汪伯华拿起套筒冲上线路,套筒和螺丝的撞击、旋转声如同美妙的音符。松完螺丝、耙开石砟,汪伯华快步走向放置材料的地方,从一堆3毫米、5毫米、7毫米的垫板中,选出最合适的垫板塞进相应的钢轨底下,再调整角度和位置,作业一气呵成。

与其说汪伯华是在整治线路病害,倒不如说他是在给线路 “做手术”。他对每一刀怎么下、力度多大都小心翼翼,力求精益求精。这也是他对工作的要求——尽善尽美。

按照规章制度要求,线路轨距标准是+4毫米、-2毫米,轨距变化度率是2‰,汪伯华把这个标准提高到+1毫米、-1毫米、1‰,在实际操作中他更是按照 “0”的标准来作业。为了达到“三个 ‘1’”的要求,他还准备了大量不同型号的尼龙档座、自制改道小胶垫和竹垫片,坚持不懈地对轨距进行全面整治,使线路质量明显提升。

每整治完一段线路,汪伯华都要拿着道尺对线路进行 “一米一量”。这是他独创的工作法。这样做比线路维修技术规程要求的 “四米一量”更加严格。同时也意味着,每整治1公里线路,汪伯华至少要弯腰1000次。长年累月弯腰测量,汪伯华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但工区作业更精准了,线路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汪工长对作业的要求很严格,但苦活、脏活、累活、技术活他都带头干,大家都很敬佩他。”2008年就到永乐线路工区工作的职工黄永干自豪地说,线路质量提升了,每个月绩效考核能比原来多拿三四百块钱,大家都乐意跟着他干。

汪伯华不仅对工作要求严格,而且对自己的管束十分苛刻。如果班组被扣奖金,他都要比别人多扣一点;获奖的时候,他要比别人少拿一些。工友们替他抱不平,他笑着解释: “我比你们多了一份工长津贴呐。”他妻子问他:“你怎么拿钱最少?”他乐呵呵地说:“别人比我辛苦嘛。”

汪伯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身边职工树立了榜样。在百色工务段,很多工区都会组团到永乐线路工区学习取经。近年来,该段先后涌现出一批 “汪伯华式”的人物:南宁铁路局防洪标兵、先进生产工作者、冗百线路工区工长廖清荣,在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了线路工第三名好成绩的韦建鹏,职教科号称 “问不倒”的业务能手姚昌余等。

以仁心大爱凝聚合力

医者,仁心。身为 “钢轨大夫”的汪伯华,有着一颗纯粹的仁爱之心。

初来永乐线路工区,汪伯华被工区的现状和班组职工的工作状态 “惊呆”了:工区四周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由于工区离市区很近,每天一下班职工就往家里跑,工区里几乎是空荡荡的,职工纪律涣散,班组凝聚力差。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汪伯华,没有凝聚力的班组是没有战斗力的。要想留住职工的心,必须把工区建成大家眷恋的 “家”。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独自清理工区杂草,打扫卫生。工区没有菜园,他用手推车到几百米外的地方运土来种菜。为让大家下班时能吃上热饭,汪伯华动员妻子辞去外面的工作,到工区当起了专职厨师。

半年之后,工区变干净了,花花草草多了起来,院子里还养了一群鸽子。每天职工下班,都有美味可口的热饭吃,渐渐地,大家开始喜欢待在工区里,工区 “家”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

曾有人问过汪伯华,付出这么多值得么?汪伯华常说:吃亏是福。采访中,汪伯华的妻子王静打趣地说: “那两根钢轨就是他的 ‘情人’,他爱它们,每天跟它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跟我还多1言语中仿佛带着一丝醋味。

坡圩线路工区工长刘楠是汪伯华一手带出的徒弟。对于师傅,他概括起来有 “三多”:干的活比别人多、懂的业务知识比别人多、留守工区的时间比别人多。

每逢节假日以及进入雨季防洪时段,汪伯华都会主动留守工区,既给现场安全加了一把锁,又为想跟家人团聚的职工提供了方便。虽然汪伯华的家在离工区约半小时车程的百色市区,但他一个多月才回一次家。他说,只有留在工区,他心里才踏实。

“他心里装着铁路,所以心甘情愿地守护铁路。”说起工长汪伯华,52岁的工友李本宽深有感触。2013年1月,李本宽从其他单位调到永乐线路工区驻勤。他以前曾是爱挑刺、爱抱怨的 “刺头”,可到永乐线路工区刚两个月的时间,就自己主动申请调到永乐线路工区工作。李本宽说: “跟着汪工长干,很开心,再累也值。”

汪伯华对工作、对职工不求回报的纯粹付出,在工区职工中形成了很强的感召力,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汪伯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和火车头奖章。

采访手记

钢轨上书写“工匠精神”

记者走进永乐线路工区时,发现这里冷清寂静,与外面的繁华形成强烈反差。而汪伯华以工区为家,与钢轨厮守,却乐在其中。汪伯华说:“和钢轨打交道,感觉特别有趣1这是他的真情流露。正因为如此,他工作18年来,始终专注于钻研各种线路病害的整治办法,将一个又一个后进工区带成先进班组。采访中,他对工区管内线路状况了如指掌,哪一路段常见什么病害、多久需要整治都铭记于心。因为他的世界里,只有铁路。

“他是个在钢轨上书写‘工匠精神’的人。”两天的采访,上到段领导,下至身边同事,都对汪伯华赞赏有加。真正走近汪伯华就会发现,其实他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对每一件极其普通平凡的小事,他都格外上心。比如工作中的划撬、使耙、抡锤和生活中的种菜、养鸽等,他都会倾注所有心血,干一件、钻一件,精一件、成一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汪伯华一样专注于一件事,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那么他一定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