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燃气设备,一尘不染的操作间地面,排列有序的供暖管线,这些都与我们想象中的老式锅炉房很不一样。锅炉班班长王开德与锅炉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在他身上,记者仿佛看到了锅炉房的历史变迁。

洪山食堂锅炉房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50多年来,它为一代代的铁路人供热取暖、供水泡茶。锅炉房对在洪山地区工作和生活的铁路人来说非常重要。

王开德和他的工友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维护锅炉房的正常运转,他的锅炉日志堆满了整整一柜子。50多年来,锅炉房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锅炉班也多次被评为武汉局红旗锅炉班。

时光荏苒,锅炉班几经人事变迁。在变与不变中,锅炉班的优良传统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变化的是设备,不变的是对 “跑冒滴漏”安全隐患的精细查找。曾经的燃煤蒸汽锅炉变成了燃气锅炉,自动化程度更高,安全系数更大,但是锅炉班职工们的认真执着没有变。锅炉班仍然坚持每周对锅炉进行全面检查,仍然坚持着看数据、听声音、闻气味的 “看听闻”工作法。拿着管钳,戴着手套,看仪表、听故障、闻漏气,职工们在锅炉房一蹲就是一整天。工作中的锅炉不能有异响,供气压力不能超过12千帕,供气管线绝不能有一丝一毫漏缝…… “哪怕是1毫米的漏缝,累积起来后果也不堪设想。”王开德说。

锅炉班的祝文才师傅是出了名的 “鼻子灵”,可以根据气味的浓度感知到漏气点。有一回,他在检查锅炉设备时发现锅炉房内气味稍有变化,敏锐地指出供气管线有漏气,但是粗略检查后没有发现漏气点,而且锅炉房的燃气探测设备数值没有发生变化,警报器也没有发出报警。工友们都觉得祝文才过于敏感了,闻错了也有可能,但祝文才却没有放弃,他一整天都猫在锅炉房里,给每个供气管划片,逐段进行排查,终于找出了漏气点,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以往漏气点焊接完毕后,班长王开德都会把焊接点再次涂漆,但这次他没有,他说要把这块地方留下来,让它成为一个安全警示, “它就像一块伤疤,提醒我们好了伤疤不要忘了疼”。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源热泵、太阳能等集中供暖新方式逐步走入千家万户,锅炉这种传统供暖方式不再辉煌。特别是在没有集中供暖传统的湖北、河南南部等地区,锅炉供暖方式消失得更快。武汉局管内的锅炉从原先的400多台逐步萎缩到30多台,而且数量还在逐年递减。锅炉房的发展也时刻牵动着锅炉班全体职工的心。

锅炉房自建成以来,历经时代变迁、设备更替、技术革新,但近20年来,锅炉班还没有换过一个人,年纪最小的成员也有53岁了。在机械声轰鸣的锅炉房内,看着一台台熟悉的机器,工友们心中最迫切的希望是能有年轻人加入到他们当中,因为不仅工作要继续,那份有温度的情怀更需要传承。

采访手记

采访中听王开德动情地讲述,记者深深感受到他对锅炉房的感情并非只是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在王开德眼里,锅炉房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供暖和热水热饭那么简单。

王开德从小生长在洪山铁路家属区,从记事起就一直在锅炉房边转悠:“吃饭、喝水都需要锅炉房提供热能,不知道它历史的人,很难对它有这样深厚的感情。”也正是这种耳濡目染,让1979年刚从学校毕业的他选择了洪山食堂锅炉房。他从此与锅炉结下了不解情缘。

王开德明白,时代潮流的变迁他阻挡不了,锅炉房的兴衰存亡也不是他说了算,“我现在只是想能有人把锅炉房继承和传递下去,别让我们这一拨人老去以后,没有人能为需要暖气、热水的人烧锅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