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珠 郑传海
图为3月24日,“唐清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在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科研课题。肖秀珠 摄
3月18日,中铁十一局集团四公司 “唐清明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湖北省总工会授牌命名为 “湖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四公司提出了以 “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发展新举措,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被四公司当成 “十三五”第一大创新举措的 “唐清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于去年10月宣告成立,按照有创新带头人、有创新团队、有场地经费、有工作制度、有攻关项目、有创建目标等 “六有”标准,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
工作室是以四公司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劳动模范唐清明的名字命名的,下设隧道、桥梁、市政工程和企业管理等4个课题组,分为紧密和松散两个层次。紧密层以公司各类管理骨干为主,汇聚了13名各类管理骨干和带头创新人才,松散层由4个课题组负责与施工一线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联系沟通。他们以施工一线为创新攻关阵地,以设在公司的工作室为技术支撑,根据公司确定的年度重点工程,列出创新攻关课题清单,施工现场根据动态变化提出补充课题,现场有专人值守,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现场施工难题、技术难关和管理焦点,协调组织工作室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研分析,携手一线的技术、管理骨干和 “发烧友”一起研究、剖析问题,探寻答案。
工作室把问题解决在现场,让攻关成果受益在现尝成果交流在现场,有效激发了松散层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攻关的热情,让分散在国内外50多个建设工地的400多名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密切关注技术和管理攻关,产生了良好的群聚效应和发散效应。
工作室骨干刘素云长期负责公司技术创新的登记、立项、申报和后期资料整理工作。她把自己的办公场所变更成 “移动”的,哪个项目部有工程被确定为重难点工程,哪里遇到施工技术上的难题,就到哪儿现场办公。这样一来,几十个现场技术管理人员都成了她的粉丝,而她牵头创新和研发的成果也呈井喷式增长。近5年来,她先后与人联合完成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被大家称为公司创新研发的 “女神”。
工作室目前已锁定了13项科研课题。13名核心成员带着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公司重难点项目上开展攻关活动,与项目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互相切磋,共商破解之道。工作室成员还在项目部开办的员工夜校授课,讲授科技理论,传授知识技能,现场演练实用技术,不仅促进了项目技术难点的顺利解决,而且增强了广大员工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四公司技术管理部部长刘志中在渝黔铁路项目部开展岩溶地区复杂地质桥梁桩基施工技术研究时,把项目部总工程师和工程部全员都纳入攻关团队,创新了桥梁桩基岩溶地质探测、桥梁桩基岩溶综合治理、桥梁桩基施工风险识别与防范、溶洞双液注浆加固等技术,成功破解了三水寨双线特大桥溶洞地质桩基施工难题,确保了桩基成桩质量。渝黔铁路项目部的技术团队靠自身力量创新了临近既有线路堑边坡控制爆破技术和既有线路堑开挖安全防护方法,从而确保了新建息烽站既有线施工安全。
“我们这个工作室已经在筹备两项关键技术的成果鉴定,不久将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正在申请7项实用新型专利,梳理出2016年新的科技立项课题10余项,下一步计划在施工现场成立一线创新工作室,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室的驱动作用已经显现。”工作室成员柯亮兴奋地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室的带头人唐清明表示,四公司会将工作室的触角延伸到一线班组,让工作室成员手把手地带动员工搞创新,激发大家的创新热情,使工作室发挥更大效能。公司还将在基层项目部创建两三个员工创新工作室,让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担当带头人,组织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打造一批发明家,让创新的种子在公司发芽、生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