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美玲
“哗……哗……”3月3日,在成都机务段的共青路上,志愿者们正在洒水。戴口罩、拿工具、洒水、扫地、擦拭,这样一气呵成的动作已经做了2年了。
2014年3月,成都北编组站的地下隧道正式启用。起初隧道里没灯,没有相关的管理措施,很快通道两边就形成了“垃圾堤”。该段青年志愿者协会见状,在段团委的支持下购买了垃圾桶和打扫工具,开始了“通途行动”,并为地下隧道起名为共青路,这一扫就整整扫了两年。
“过去这里被大家叫作地下隧道。现在,每天从单身宿舍到这里,一转进来就可以看见‘共青路’古朴的木色招牌,大家也都习惯了这个亲切的昵称。”这是青年志愿者邓建平说起共青路的第一句话。他目睹过地下隧道垃圾铺地的不堪样子,也见证了共青路的蜕变,新增设的照明设备、相框、涂鸦墙、特制的垃圾桶,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志愿者们的亲手设计、安装、绘画。时间久了,大家对这里也就有了很深的感情。
有时候,路过的职工会正巧碰见他们打扫的样子,也会开玩笑说:“这里都被你们‘承包’了,以后你们可以收过路费了1“其实我们也是过客,我们会尽力让这里更干净、舒适……”这是志愿者们心里的声音。
共青路能有今天的面貌,所有志愿者都付出了很多。刚开始,志愿者们定期打扫。后来,志愿者协会制定了激励办法,打扫一次就在《志愿手册》上积一次分,作为评寻先进”青年的首要依据。以前,打扫工具轮流传到各车间团总支保管,后来段设备科新建了“志愿小屋”,将工具都统一放置屋内,并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避免工具流失、打扫不及时的现象,也让志愿工作管理规范化了起来。走进“志愿小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字志愿者精神映入眼帘,与整齐划一的办公大楼相较,志愿小屋别具一格。
志愿者们说:“有时,过路的人们还是会有‘投篮’未中、将垃圾丢在地下的现象。有时也会有人将自己的脚印留在白墙上。可是,我们不会放弃。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看到了共青路的变化,普遍现象已经变成了个别现象,以后肯定还会更好。”
今年,邓建平已经28岁了,作为共青路的“第三代”负责人,他也遇到了自己的困难:“现在我老婆正在坐月子,志愿者的工作难免有些顾不上。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做好一件事,坚持很重要。两年里,该段青年志愿者协会新招募了60余名志愿者。以后还会有更多像邓建平这样的志愿者加入,还会有更多的“志愿小屋”建立起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