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车站派出所承担呼和浩特站、周围8个铁路单位以及集包线L139至K146公里全长7公里线路的运输安全保卫任务,日发旅客列车33对,年接发旅客800余万人,高峰期日接发旅客2万余人,辖区人流、物流、车流集中,周围治安环境异常复杂,特别是“3.01”暴恐案件发生以后,地处自治区首府的车站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管控压力逐渐增大。为确保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坚决防止、有效制止暴恐案事件在管内发生,派出所深入贯彻落实公安局、处警务实战化建设方案,结合大站勤务模式改革,从做活勤务、做强功能、做精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型、高效能、综合性的大站派出所警务实战体系。 

一、改进勤务模式 突出警务立足实战

呼和所现有警力60名,平均年龄52.8岁,所领导从实战角度出发,改革基层警务管理办法,创新勤务运作模式,通过“两整合、两压缩、两转变”(整合一线队伍和定岗职能,压缩管理层次和基层负担,管理机制由“条”向“块”转变、勤务模式由“坐”向“巡”转变),有效解决派出所勤务机关化、年龄老化、警力不足等系列问题,进一步突出“显性用警”、“高效用警”。

(一)明确职责 提升用警效率

一是明确领导职责。制定了管理规范,派出所现有所领导5名,所长1名,负责整体工作的管理;政委一名,负责思想政治各项工作;副所长3名,分别承担线路、协警、客运、反恐、消防、治安刑事案件、法制等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人,避免推诿扯皮。二是优化警力配置。整合派出所各类部门,除值班室、指挥室、线路固定民警以外,其他警力全部充实到执勤队、处置队、支援队。凸显其“以基础防控为主业、以着装巡逻为主要勤务”的特征,将警力全部放到打防控的第一线,增强见警率、威慑力、处置率。三是落实一警多能。打破以往定岗落责的勤务模式,执勤民警既是接警民警又是处置民警,既是治安民警又是刑事民警,只要当班,那这一块的治安、消防、警卫等工作都有责任,警务集中处置,提高了办事办案效率,达到了“以打开路、打防结合、群众满意”的效果。

    (二)调整勤务 立足服务实战

    一是站区闭环巡逻。执勤队另配协警18名,分为三个执勤小队,每个小队9名民警、6名协警,分成3个巡逻组(2名民警2名协警)、1个处置组(3名民警)两个作战单元,即“3+1”勤务模式,始终保持2个巡逻组按照“验证口-检票口-安检口-候车厅-售票厅-出站口-验证口”的闭环路线顺次巡逻,一个小时为一个循环,更替下来的另一个巡逻组和处置组放在站区中心位置安检口,辐射周边。二是划定“50秒”处置圈。结合站区实际,划定四个处置圈,分别以安检口、验证厅、出站口、站台为点,形成四个“50秒”处置圈,安检口、验证厅、出站口发生暴恐案事件,巡逻组、处置组均能迅速抵达事发地点。站台发生暴恐案事件,地方驻站特警、武警通过警卫通道进入站台,派出所民警通过出站口、候车厅均可进入站台,形成三路包抄态势。三是科学调配武器装备。每组巡逻民警携带枪支1只,每名民警随身必须携带6件警用物品,即手铐、催泪喷射器、警棍、手电、对讲机,执法记录仪。处置组随身携带物品八件,即警戒带、勘察箱、照相机、摄像机、值班日志、笔录纸笔印台,2支枪。确保随身携带的警务用品出警处警在实战中切实用的上。大件警用装备,防爆叉、防暴棍、盾牌、镐把、头盔、防刺服等,分点存放在执勤室、出站口、验证口三个武器柜内,存放点临近四个处置圈,随用随取,同时避免了拥挤,节省时间。

(三)快速反应 迅速集结 突出作战效果

一是增强警务活动机动性。勤务的调整,提高了见警率、到巡率,增强了机动性和震慑力,巡逻队配合指挥室视频巡逻、处置队直接由指挥室发布指令,指挥室切实发挥指挥棒作用,随时根据警情调配执勤力量,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变“被动反应”为“主动防控”,变“静态管理”为“动静结合”,进一步扩大巡逻覆盖面,延伸民警管理触角,实现民警工作由点向线、由线向面的延伸,确保了治安防控无死角。二是提升了作战能力。通过整合警力,增强了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4月18日,验证口发现一名盗窃前科人员,通过对讲机通知巡逻队进行盯控,嫌疑人在站台1278次列车7号车厢门口作案时,将其抓获,交由处置队对其进行处理,形成了“发现-盯控-处置”的快速反映链条,实战效果明显。

二、强化三项功能  突出信息服务实战

做强做大派出所指挥室,分配电脑操作水平高的5名民警4名协警共9名警力负责日常工作,指挥室配置专线电话、对讲机、视频调度终端设备,实现有线、无线、视频的立体指挥网络,集“指挥、分析、研判”功能为一身。

    (一)强化“指挥”作用。一是建立“探头站岗”工作机制。结合当前进出站口管控形势任务,利用“视频探头”系统,安排值班所长和民警采取固定“探头值守”和随机录像倒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进站口、安检口和重要目标进行全天候视频监控,有效缓解警力压力,着力堵塞执勤民警巡逻管控漏洞,提高了解和掌控全局能力。同时对各岗位警力、安检、售票等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及时补缺。二是实行“鼠标巡逻”工作方法。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执勤现场、站前广场、候车室、售票厅和站区进行视频轮巡,解决传统人防巡逻间隙管控难问题。对重要敏感时段和易发生非法出入站的栅栏,开展常态化视频巡查,掌握人员流动特点,提升主动发现问题隐患的能力。三是实行“扁平化指挥”工作手段。按照“视频巡控+发布指令+反馈上报管理”的程序,发现一般警情,由指挥室副所长指派附近执勤警力出警处置,重大警情所长坐镇指挥室或到现场处置,处置后形成信息报公安处指挥中心,打造综合指挥实体,实现指挥扁平化。

(二)强化“分析”作用。一是海量储存信息,日常信息收集由指挥中心负责专班运作,将派出所各类信息储存到库,增加采集数量,达到量大、共享率高的标准。二是精准提取信息。重点就旅客乘降人数、勤务组织运行、站区安全管理、涉我舆情等方面的动态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定期编发《分析预警》,为一线执勤单位发布预警信息,消除安全隐患。遇有重要任务,由指挥室根据日常研判分析数据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信息支撑。三是活用信息。通过对每日乘降旅客推送数据比对,及时发现可疑人员,服务破案,7月11日,旅客岳某某到呼和所报称其在呼和浩特火车站二楼候车室候车时一部手机被盗。接报后,民警通过视频监控发现犯罪嫌疑人董某,通过信息化手段,确定了嫌疑人的客票,获知董某已上车,指挥室民警通报列车乘警将其查获。(三)强化“研判”作用。一是建立健全研判机制。通过健全机制推进情报信息服务实战应用,进一步加强对原始信息的开发、综合、追踪、传递和反馈,通过对大量零散、孤立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对内容不具体、不完整的信息补充和拓展,集零为整,变缺为全。二是深入应用实战。通过对乘客信息的深度研判,为情报导侦奠定基础,进而服务于侦查破案、缉逃、缉毒工作。上半年通过信息化手段查获逃犯21名,占全部查获的为45.6%。通过研判破获刑事案件2起。

三、做精实战基础  突出训练引导实战

(一)以训促能夯实素质基础。一是加强单兵培训。积极派民警参加公安局、处组织的培训,今年选派5名基础好的民警接受公安局、处的警务培训7次,培养全能作战单兵。二是加强整体培训。接受上级培训的民警回所后单位做为派出所教官,带动全所民警提升素质,并主动邀请公安处“小教官”到派出所授课,提升民警对警械、武器熟悉程度、使用技巧。三是组织专职培训。组织民警对爆炸物、毒品等进行辨别培训,组织研判组民警去成都局学习研判技能。通过一系列培训,提升了民警的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为服务实战奠定了基础。

(二)以练为战夯实实战基础。一是建立演练课程表。派出所在细化演练方案、完善常态覆盖于应急联动相衔接的实战演练机制基础上,确定了应对8类恐怖事件的课程表,确定演练人员、时间、地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开展演练。二是明确演练目标。以“第一时间快速反映、第一时间信息传递、第一时间有效处置”为目标,着力培养民警迅速集结、疏散旅客、现场控制、制服暴恐分子等能力,奠定了“50秒快速出警”的基础。三是通过演练找经验。今年共组织各类演练13次,演练中不断查找问题,细化、弥补各类反恐应急方案32项措施。

(三)联勤联动夯实共治基础。一是发动群众广辟信息渠道,培养、建立特情耳目,搜集各类信息,广辟案件来源,加强治安防控能力。二是发动铁路职工加强内部联控,加强站内职工对配置的反恐各类工具的使用,定期组织职工开展防范意识和能力教育,提升职工与民警应对暴恐事件的配合能力。三是与地方警力协调处置能力,反恐演练时,与地方武警和驻站特警沟通协调,为地方武警、驻站特警准备防爆盾牌、钢叉等装备,并纳入派出所统一指挥体系,共同参与演练,加强配合。

坚决落实上级“警务实战化”的要求,形成集“预防+控制+处置”的单元作战实体,达到“50秒处置”要求,实战效果明显。2月份至今,派出所刑事案件立案8起破获7起,抓获网上逃犯84名,查获毒品案件2起,共550.6克,查办治安案件15583起。

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