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荣倖 通讯员杨孟龙
“到新疆吐鲁番,40张。”2月16日(大年初九)早上,西昌站售票窗口前,一位彝族大叔用不太标准的汉语比划着说,并从挎包里掏出一摞身份证递给售票员。
“旅客您好,按规定一个人只能买5张票。”售票员解释。“为什么?为什么?我给钱,为什么不卖我票?”大叔用蹩脚的汉语表达着不满。看着眼前着急的旅客,售票员想解释,又担心对方不能完全听懂汉语,便请来“阳光咨询台”的工作人员把大叔带到了旁边的“彝语售票窗口”。
“彝语售票窗口”的售票员阿米阿支是地道的彝族女孩,她用彝语向大叔了解情况。原来,家住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这位大叔和几十名老乡准备年后结伴去吐鲁番打工,大家商量好让这位大叔作代表提前来火车站买票。
弄清情况后,阿米阿支用彝语说:“老乡,放心,我们肯定想办法帮您买到票。”听到这诚恳的话语,大叔放心地点点头。接着,阿米阿支解释了铁路购票的相关规定,然后根据大叔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建议他和同伴到当地火车票代售点购票。
“大叔,昭觉就有火车票代售点,您和您的朋友不用跑来西昌,在昭觉就能买到票。”大叔很高兴地接受了阿米阿支的建议,临走时笑呵呵地说:“幸好有老乡在售票。”
春运期间,像这样的彝语服务在西昌站屡见不鲜。近年来,彝语服务已成为西昌站的一种重要服务方式。
西昌站坐落于凉山州腹地,每年春节期间,成千上万的彝族同胞都会通过这里返乡、探亲、远行。这些彝族旅客中,不少人不会说汉语,语言问题成为车站工作人员和彝族旅客沟通的一大障碍。“很多彝族老乡集中出行,部分慢车上的彝族旅客甚至超过90%,其中绝大多数不会说汉语。”该站站长王俊斌介绍说。
“我们觉得不便是小事,旅客觉得不便就是大事。”王俊斌说。为了更好地满足彝族旅客的需求,这些年来,该站在服务方式和细节上下功夫,在售票厅推出了“彝语售票窗口”,车站广播也变成了彝汉双语广播,进站口设置了“阳光咨询台”,实名验证口安排了彝族大学生,客运员和志愿者团队也有意挑选了会彝语的人加入。
一点一滴的细节变化,让语言难题不再成为彝族同胞出行的障碍。在今年春运中,该站的彝语服务切切实实地为彝族同胞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同样是今年春运期间,一位穿着彝族服装、背着婴儿的彝族妇女来到西昌站,在售票厅门口东张西望,眼里充满了疑惑。“阳光咨询台”值班员阿牛阿支见状,主动上前用彝语询问。这位妇女说,她要坐火车去库尔勒与丈夫一起过年。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有些不知所措。
阿牛阿支立即带这位妇女去自动售票机查询余票。“大姐,这两天去库尔勒的车票卖完了,您推迟行程可以吗?”阿牛阿支用彝语问。“不行不行,今天可以走吗?”看着她充满期待的眼神,阿牛阿支安抚道:“您别急,我再帮您看看能不能转车。”通过查询,阿牛阿支为她规划了一条“西昌—吐鲁番—库尔勒”的路线。“大姐,走这条路线现在就能买票,而且今天就能走1这位彝族妇女连连道谢。
“‘人民铁路为人民’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我们真正把心与彝族旅客、与所有旅客贴在一起1王俊斌说。
一句句亲切的家乡话,一段段真诚的问候语,在蜿蜒的成昆线上演奏出了一篇民族和谐的新乐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