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柏林

记忆里,钢笔是我最熟悉的书写工具。从上学、参军到工作,钢笔一直伴随着我。

在学校,读书、做作业、考试,我用的是钢笔。在办公室,起草文件、做会议记录,我用的仍然是钢笔。闲暇之余,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信,同时为实现心中隐隐约约的文学梦、作家梦,我用的还是钢笔。

以前,能写一手潇洒俊逸的钢笔字,那可是件人人羡慕的事情。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曾经辉煌一时的钢笔悄悄地从我们的指间溜走,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我不再使用钢笔,可只要不经意间碰触到那些怀旧时光,脑海里仍然挡不住那份沉甸甸的回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笔可是知识的重要象征。当时的男人比较时兴穿中山装,中山装有四个口袋,左上口袋有个缺口,那就是插钢笔用的。干部、教师,在校读书的大学生、中学生,胸前的口袋里往往都插上一两支钢笔。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品位,就看他的衣袋里有没有钢笔。这不仅是时尚,更是有文化的标志。

钢笔对于那个年代的未婚青年男女还有着别样的意义。

现在的男女青年谈朋友、谈恋爱,动辄送金戒玉坠,甚至是豪车别墅,而在那个年代,青年男女恋爱,买一支英雄牌钢笔送给恋人,是很多女性的最佳选择,钢笔成了一种爱情的信物。在那个欲语还 “羞”的年代,信物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钢笔作为当时情侣随身携带的定情信物,寄托着对恋人的思慕和想念,能让许多未婚男人的心里荡漾起温暖的微波。

君不见,过去一说爬格子,那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常常是:呕心沥血爬格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两鬓苍苍十指黑,腰酸背痛手抽筋。又有俗话说,字如其人,字迹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好字人人喜欢。一手漂亮飘逸的钢笔字让人赏心悦目,看着就让人感到舒服。

想当初,在边防连队,我就是一个口拙嘴笨、不善言辞的闷墩娃。但我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还能把所有的智慧才华都凝聚在笔尖,一时间文思如泉涌。正因此,不久,我就得到部队领导的赏识,走出了我追逐文学梦、作家梦的第一步。而我身边的许多文朋诗友,也因文笔流畅,再加上字迹漂亮清晰、文稿整洁而深得编辑的好感,作品频发,让周围的朋友看了很是眼热。

时过境迁,如今在政府部门、企业机关,每人一台电脑,所有的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电脑字体取代了体现民族风骨、个性张扬的钢笔字。网络时代里,人们已经习惯在网上浏览、敲字,真正动手写字的时间已经很少,更别说用钢笔了。偶尔写个便函什么的,临时找支中性笔,手也生疏。大部分与文字相关的事情都用电脑代替,时间一久,许多字写起来都不顺手,脑海里许多不常用的汉字,用笔书写时,突然发现特别陌生,要依靠键盘才能唤起记忆。工作休息之余,人们喜欢用网络空间、博客网页、微信记载心情,随手点开页面,敲击键盘,那些细碎的心事就飘至天涯海角。而那些曾经伴随我们成长的钢笔早已束之高阁,封存在我们记忆里。

有的时候,我真的很怀念用钢笔书写的日子。翻开那些已经泛黄的日记,看着年少青涩的字迹,就忆起了曾经的点点滴滴、一幕幕远离的过去,仿佛一下子又回到青葱岁月。还是觉得钢笔字沉稳、深邃、有意蕴,好想用钢笔慢慢地再撰写一两篇散文小说,让源源不断的细小故事从钢笔尖中渗出,享受无拘无束的创作过程,重温久违的过往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