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艳波 陈旭东 程中清
近日,列检作业场二班职工在近零下40摄氏度的室外检查车辆。程中清 摄
几场大雪过后,地处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麓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塔河县城已是银装素裹,分外寒冷。2015年12月27日夜,雪花再一次飘落,寒流席卷塔河站常据天气预报显示,当天最低气温将达零下41摄氏度。这里,也被人们称为 “高寒禁区”。
预案健全 措施有效
18时15分,车间主任郭泽敏参加了齐齐哈尔车辆段塔河运用车间列检作业场二班的点名会。针对近期持续的极寒天气给职工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他组织大家进行安全预想,要求班组立即启动 “低温条件下处理管系漏泄故障应急预案”。
18时45分,值班室通知5道始发30301次货物列车,列检作业场二班工长张春雷立即组织出场,职工们也全副武装立即到达指定地点,准备 “战斗”。风压贯通后,张工长用对讲机提示:“摇管检查作业开始!”话音刚落,对讲机里就传来了值班室的回复: “风压上不去,各组看车时听听车辆有无漏泄。”
备好 “急救包” 诊治 “顽疾”
张工长向记者介绍说,当冬季气温达到零下35摄氏度时,货物列车管系漏泄故障就会频发,成为影响安全正点的 “顽疾”。职工形象地称列车得了 “哮喘脖。
不想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对讲机里不约而同地传来了同一种呼叫,“工长,机后8辆有漏泄” “工长,机后12辆有漏泄” “机后20辆有漏泄”。张工长立即进行指挥: “启动应急故障处理预案!”职工们背着故障处理 “急救包”奔向各故障位置,早已把寒冷抛在了脑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有故障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列车安全正点开出。在返回的路上,检车员马凤海颇有成就感: “第一趟列车就这样,这个夜班算是没白干。”
极寒天气 默默坚守
从21时10分到22时20分,气温已达到了零下41摄氏度,列车密集到发7列。随风卷起的雪花模糊了职工的视线,车间主任郭泽敏一直在作业现场进行盯控,随时提醒职工在风雪中注意人身安全。一列列货物列车正点开出,可是检车员们却在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严寒。次日3时34分,值班室通知5道接40882次货物列车,此时已到了 “鬼呲牙”的时候,极寒的时刻才真正到来,实际气温要比天气预报的气温还要低。出门不到两分钟,寒风就将检车员的棉衣吹透,可他们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严寒对抗。
风依然在刮,雪依然在下,又是一个不眠夜。检车灯照亮了一片天地,检车员的身影融入了风雪中,安全在他们脚下延伸。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