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潘孟
西昌铁路公安处普雄所民警朱东的妻子呼瑶有一张圆圆的脸蛋,今年47岁的她笑起来依旧天真灿烂,让人忘了她肩上挑着家庭的重担。结婚22年,夫妻俩遥相陪伴、一路相随,尽管相守的日子屈指可数;22年,呼瑶用行动全力支持丈夫工作、也帮助丈夫撑起尔赛河山区孩子的上学梦。
22年铁路两端遥相陪伴
1993年,25岁的呼瑶嫁给这个有点木讷但老实可靠的铁路民警朱东,“好好过日子”,呼瑶的愿望很简单。然而,这种望不到尽头的两地分居模式也由此开启。
结婚后直到2005年,因为工作需要,朱东先后到公安处巡警队、乘警队、押运队工作。乘着火车跑遍成昆线各个角落,是这十几年的工作常态。这期间,呼瑶也从凉山州糖酒公司下岗了。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呼瑶干过收银员、销售员,还和两个姐姐合开了一家糕点铺。忙碌充实的生活和亲友的陪伴让她不再过多为两地分居而失落,渐渐习惯了没有丈夫陪伴的生活,偶尔打个电话和丈夫朱东聊聊天,夫妻俩遥相陪伴。妻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感染了朱东,让他放心在外奔波工作。
2005年,朱东调到普雄站派出所成为上普雄站的一名驻站民警。普雄所位于海拔2400米的大凉山艰苦地区,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冬季寒冷刺骨。虽然离家160多公里,但呼瑶安慰朱东,至少相对稳定了,休息的时候四五个小时的火车就可以见面了。
警务区沿线住的都是彝族群众,为了改善辖区线路治安环境,朱东带着会讲彝语的保安一次次地走进沿线4个乡8个行政村的村民家中开展法制宣传,走进小学校开展护路宣传,村里的重点人口、五残人员、各家各户的大致情况,朱东逐渐牢记于心,并与沿线群众打成了一片。然而,沿线群众的贫困现状、学校的设备条件差、学龄儿童入学率低等情况一次次地刺痛着他的心。父亲坐牢、母亲去世而孤苦相依的阿依家三姊妹,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在家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小五萨,还有每一次带着宣传画册来到村子里,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朱东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回家轮休的时候,朱东把山里的情况告诉了妻子,呼瑶想起自己的糕点铺有个老主顾在做“索玛花公益助学”,这是本地一个比较可靠的民间公益组织。呼瑶带着朱东一起找到这名主顾,向他介绍了尔赛河山区的情况,这位主顾答应将公益物资捐助一部分给山里的孩子,朱东的爱心助学之路就此开始了。同时,呼瑶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山区孩子的情况发布出去,得到更多的关注。
如今,朱东和西昌公安处爱心助学联盟已经与浙江义乌“七色花公益”、北京“前华为人基金会”等影响范围更广的公益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2008年正式联系助学开始,先后有百余万的助学物资改善了沿线布海小学等5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400多名沿线贫困儿童进行每年“一对一”的现金资助。朱东的努力换来了沿线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村民们自觉组织了沿线治安护路巡防队,人人都是法制员,辖区线路实现连续七年无刑事案件、无路伤事故。
朱东的行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2015年4月,朱东荣获2014年度“感动凉山十大人物”,同时荣登2015年1、2月“凉山好人”榜。近年来,朱东还相继获得了铁路总公司优秀党员,路局优秀生产工作者、服务明星,成都铁路公安局西昌公安处优秀人民警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妻子呼瑶的理解与支持下,朱东用汗水守护着铁路线路的平安,用善心搭建起社会慈善人士的公益桥梁,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了上千名失学孩子重新走进课堂,把对沿线群众无私的爱洒满了彝乡山寨。
“生活把我锻炼成女汉子”
朱东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更加忙碌,对此,呼瑶早已习惯了。由于长期两地分居,直到2009年,结婚16年后夫妻俩终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女儿快出生的时候,朱东还在警务区倒班。当时呼瑶属于高龄产妇有并发症危险,怕朱东因此担心耽误工作,她自己提前联系好生产医院,通知了母亲和姐姐前来照顾,等女儿安全降生才给朱东打了电话。“生活上的事,有他没他似乎都已经习惯了,逐渐习惯依赖自己,成了个女汉子,用不着他了。”呼瑶虽然开玩笑似地说着,却忍不住湿了眼眶。
女儿出生后,需要照顾的事情更多了。遇到女儿高烧不退的时候,乐观的呼瑶只有抱着孩子偷偷抹眼泪。
随着岁月的流逝,双方老人逐渐年迈多病,照顾他们的担子也落在呼瑶肩上。2013年底,朱东80多岁的老父亲突然病逝。当时朱东正在执行警卫任务,呼瑶把孩子托付给姐姐,自己和朱东的哥哥共同着手操办了老人家的丧事。一切办妥后,朱东才匆匆赶回来。由于老人家走得突然,朱东70多的老母亲接受不了打击,加上本来身体不好,自此有些神志不清,无法独自生活。呼瑶和朱东的哥哥嫂嫂轮流负责照顾她。今年,呼瑶自己的母亲也得了严重的风湿疾病,她把妈妈接来共同生活照料。虽然很苦,但呼瑶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让朱东因此而过多操心。
今年,朱东的女儿上一年级了,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虽然父亲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也从未买过什么昂贵的玩具,但是呼瑶经常给她讲爸爸是个铁路警察,帮助山里的好多孩子有学上,女儿引以为豪。呼瑶的乐观坚强也把孩子带得乖巧懂事,看着孩子健康成长,她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
“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说起夫妻俩浪漫的事,呼瑶还真是一点儿也想不起来,婚后长期两地分居的两人一直没有时间一起出去旅游,直到前两年,孩子大了点儿,为了给孩子开阔一下眼界,朱东好不容易挪了一周的年休假,带妻子和孩子去了趟昆明,这是呼瑶婚后到过最远的地方了。
回忆起过去,呼瑶说:“我并非没有抱怨,曾经我也因为朱东不能顾家而生气,但是在我亲自去他工作的岗位上看过之后,我完全能够理解体谅他了。”
有一回呼瑶生病住院输液,朱东把妻子托付给她姐姐便赶回去上班了。起初呼瑶并没在意,后来竟然因为头孢过敏、浑身打颤,幸好姐姐及时发现,险些丢了性命。那一刻呼瑶确实感到特别无助,觉得这种时候丈夫却一点作用也没有。病好后呼瑶决定背着朱东悄悄来到警务区看看他,看看他每天在干什么。虽然才入秋,但傍晚山里已经凉得穿上大衣才能御寒,呼瑶看着丈夫在偏僻小站孤独而坚定的身影,突然觉得释怀了,她意识到一名警嫂身上应有的责任与包容,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找丈夫抱怨过一句,而是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为自己的爱人赡养父母、哺育儿女,用自己无私的奉献默默支持着朱东的工作。
22年,没有朝夕相伴、没有浪漫的烛光晚餐、没有动人的誓言、也没有特别宽裕的生活,是什么维系着夫妻俩一路相随,大概就是这种平凡的力量吧。把对丈夫的爱与支持溶于平凡的日子里,把对公安工作的无限理解化在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里,平凡相守,一路相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