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从“菜鸟”到“雄鹰”

2015-11-07 00:03:1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宋捷

本报记者宋捷通讯员胡志强

“接触网工是一个高空、高压、高风险的‘三高’职业,只有把业务技术学精了,才能跟看不见、摸不着的高压电打好交道。”成都供电段接触网工张轶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

2006年3月,从部队转业进铁路,张轶怀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想法,刻苦钻研技术、一丝不苟工作,逐渐成长为技能精湛的接触网“雄鹰”。

去年,张轶率成都供电段代表队参加路局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凭着娴熟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的实作经验,一举夺得接触网专业团体第一名、个人第三名,他本人也在今年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但是,刚参加工作时的张轶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菜鸟”。“第一次上杆时,紧张害怕,双手牢牢抓住杆子不敢放手。”张轶回忆说,“工长在底下大声喊:‘把安全带系牢!你必须克服恐惧心理,不然就不要下来/”为了练胆,师傅还要求张轶依托安全设备在接触网上行走。

2010年,张轶迎来了一次“当头棒喝”。车间组织技术表演赛,管内内江、自贡、隆昌、王场4个工区职工悉数参赛,竞赛项目为最基本的承力索接头和接触线接头。

当张轶操作完毕后,车间主任瞥了一眼说:“这是我干接触网这么多年来看到的最丑陋的接头!”同在现场的段领导则在赛后直接跳过不予点评。这让张轶羞愧不已。

2011年,全路接触网技术表演赛在我局举行,张轶所在单位组队代表路局参赛并获得了团体第二的佳绩。和张轶一样同为转业军人入职的同事王祖春是参赛队员,这让张轶从“心”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几年的工作。“为什么同样是转业军人,别人就能拿奖,我却不能呢?”这个问题久久萦绕在张轶心里。

从那以后,张轶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平时工作主动要求上网作业,还申请到接触网工最艰苦的岗位锻炼,换铁塔、换软横跨都是主动请缨。休班时,张轶就拉上同事一起练习,利用废旧线做承力索接头,自学调试隔离开关、组装分段绝缘器。

张轶深知,实作还需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于是,他白天对照实物操练,晚上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和难点就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直到弄明白才肯罢休。2010年至2013年,张轶还完成了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业。

勤学苦练多时,直到2013年,张轶终于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战。在路局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上,他带领的团体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可惜个人未获得名次。

在张轶看来,这次折戟并非坏事:“这次大赛让我认识到自己在组织抢修方案方面还存在不足,回来后通过查找资料、学习规章,我的业务技能水平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2014年3月初,全局供电系统第二期高铁培训班开班,张轶作为实训教练被抽调进入培训班。“如何把我多年积累的知识讲出来?”张轶自我加压、自我培训,白天讲课、晚上自学,希望把所学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员。

方法总是在实践中完善。刚开始讲解梯上作业时,由于车梯一次只能上两个人,张轶就一次带一名学员上梯作业,手把手地教,一节课下来,他声音沙哑,腿脚不停地打颤。

课后张轶时常反思总结,由此独创了“讲与学”的角色换位学习方法:先指导一名学员学习,再让这名学员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解给下一名学员听,张轶在一旁指导。通过这样的学习,学员们从完成一套腕臂吊装耗时10至20分钟缩短到3至5分钟,故障抢修出动时间也由15分钟缩减为10分钟。

近十年电力线路户外作业的烈日酷暑和风霜雨雪,让张轶变得更加成熟与坚韧,更比同龄人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