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1.2培安,故障电流2.3培安,杆件动作灵活、不卡阻。”10月26日13时50分,记者来到昆明站时,昆明铁路局昆明电务段昆明信号工区技师马代能和青工杨俊伟正提着万用表和试验锤,对28号道岔进行回检。他们时而弯腰测数据,时而起身调设备,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昆明信号工区成立于1966年,是昆明电务段历史最久远的信号设备专业维修班组。现有在岗职工11人,主要承担昆明站、客技站及船房道口室内外信号设备维护工作。49年来,它始终秉承“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的“三镜”安全理念,不断发扬行标落责、精检细修、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为昆明局客货枢纽安全畅通保驾护航。
“望远镜”是说工区工作安排有计划性、长远性。由于昆明站白天车流较多,电务“天窗”计划十分紧张,日常设备养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第一任工长开始,工区就形成了每日组织召开“一醒一示”班前会的工作惯例,并一直坚持至今。每天,工长会召集全体人员一起分析前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惑答疑;提前讲清当日作业分工,提示重点环节安全风险,做到任务清、准备清、措施清,确保设备养护质量。
“显微镜”是指工区认真排查隐患,从不轻易放过事故苗头。“工区的老师傅们最不能忍的是作业中发现隐患不及时跟踪处理的人,在他们‘显微镜’式的检查中,隐患几乎无所遁形。”回想起在昆明信号工区度过的青春岁月,昆明电务段段长张龙十分感慨。2001年10月的一天晚上,22岁的他和时任工长戚有刚一起检修道岔。在即将收工时,张龙发现13号道岔动作杆的螺帽滑丝,年轻的他稍稍犹豫后选择收拾工具准时撤离。走到半路,心有不安的他提了一句,没想到整个队伍立马掉头。老师傅李铁毅、何云松迅速下螺丝、拆换杆件,戚有刚一边告诉张龙螺帽滑丝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一边重新调整密贴、测试电流……在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张龙内心深受触动。“自此之后,不管我在哪里工作,‘显微镜’下查隐患的精神始终伴随着我前行。”
“放大镜”是指他们以小见大,放大关键环节确保严格卡控。“时时用规章,盯控安全关键不走样;时时用教训,盯控作业重点不走过常”昆明信号工区第14任工长胡勇总是用这两句话激励工友。2015年,随着沪昆高铁建设顺利推进,在工区12道盘龙江中桥线路剥接、客技站岔改大型施工中,胡勇结合高铁维修标准,总结提炼出“三多”精检细修工作法,比现行维修规定高一档、严一扣,通过多测试、多巡视、多分析放大现实问题,紧盯关键环节,做到白天多累一点、晚上安心一点。
正是因为严格行标落责,坚持精检细修,昆明信号工区成为了该段的人才摇篮,培养出了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戚有刚、全路劳动模范许蔚勇、昆明局技术能手谭延康等40余名先进典型。工区也先后获得了火车头奖杯、云南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全路QC优秀成果奖、昆明局先进班组等荣誉。
记者手记
结束采访后,工区会议室里的那面奖状满满的荣誉墙,总会在我脑海里浮现。它见证了曾经的、现在的属于昆明信号工区所有职工的成长与奉献。
在昆明电务段职工心里,昆明信号工区一直被认为是“不一般的人”才能呆的地方,因为这里设备维修任务艰巨、工作环境复杂,只有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能在这儿扎根。于是,向昆明信号工区进发、成为“不一般的人”,已经成为这个段信号工们不约而同的努力方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