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存

图为1950年国庆节摄于拓石站候车室前的照片。

拓石是宝鸡西面山区的一个镇,而拓石站是宝天铁路沿线车站中一座相对较大的车站。它四面环山,中间低洼,相对平整,像一个盆底,南低北高,宽约3公里,东西长2公里多,北面是开阔的坡台地,南面是渭河古道。千百年来,渭河从这里川流不息地沿着南山根流淌而过。西面的骆驼山和张家山之间的山沟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泉经久不息地从大山深处奔流而出,一路流过田野村庄,直奔渭河而去。

拓石又是陕西与甘肃两省交界的地方,以渭河为界,北面属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管辖,南面属甘肃天水市麦积区管辖,拓石站就建在渭河北面坡地上。1945年以前,这里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由于这里群山环抱,地处大山深处的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附近山上的居民将山珍野货拿下山来与北面坡地上的农民交换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面对着大山深沟,人们既不易出去,也不易进来,不得已时必须翻越崇山峻岭,沿着渭河边的羊肠小道出去,艰难地徒步百十里地才能走出大山,然后经过几天的奔波去宝鸡或是天水买回生活必需品。

拓石因路而兴。1945年宝天铁路修筑时,拓石在宝天铁路的中心地带,所以渭河的北面开阔坡地上建起了拓石站。以后,宝天铁路又断断续续建设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1950年5月1日,为了适应西北铁路建设的迫切需要,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铁道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在甘肃天水北道埠成立,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共约5万人组成了修路大军,一起担负着抢修宝天铁路、建设天兰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施工过程中,修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宝天铁路全部工程。当时的施工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施工任务十分繁重。修路大军在没有现代化劳动工具的情况下,用人背、肩挑等方式进行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半年时间内完成了400余万土石方工程,不仅为进一步改善宝天铁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提前修通天兰铁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张照片是1950年笔者的父亲任拓石站站长时,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拍摄的。听父亲讲,当时整个拓石站特别热闹,职工们找来松树枝、柏树枝在候车室前做了彩门,挂上了毛主席像,还燃放了鞭炮。然后,全体职工在车站候车室前面拍摄了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父亲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另外还珍藏着他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的劳动模范纪念册和工作证、天水北道埠的图书借阅证等宝贝。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宝天铁路、兰新铁路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有了双线电气化铁路,而且有了高铁。追昔抚今,感慨万分:很幸运,我们是铁路人。

本文图片由李孝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