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针对前景扑朔迷离的泰中双方高铁合作事宜,自称是“中国粉”的泰国总理特使、副总理塔纳萨做了正面回复:工程有望年内上马。

中泰双方合作建设高铁的历程坎坷,这中间不乏有竞争对手的强势介入,也有东南亚个别国家与我国微妙关系的影响。前段时间的泰日签署高铁合作备忘录、印尼否决中日提案,宣布将引入德法等欧洲国家参与竞标等消息都是对双方合作诚意的一种考量。 笔者认为,如今中泰双方最终确定合作,这不仅是共赢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

中泰双方的合作有必然性。首先,出于泰国本土利益考虑,在众多竞标者中,中国高铁有着综合性价比高,适应性强、节能环保等特点,在国内建设的众多高铁中,为了适应各种地质,对轨道、隧道建造技术更高,拥有足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其他竞争者技术所欠缺的。

其次,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利器,中国高铁屡屡被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会晤的平台上提起,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影响下,中国高铁在东南亚的发展,有中国政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撑,而其他国家多数以民营资本为主,所以单是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中国就领跑群雄。

再次,中泰高铁建成后,从我国昆明到泰国首都曼谷仅需700元人民币,相当于飞机票价的三分之一,预计泰国每年会增加200万名中国游客,而泰国农牧产品、特色产品将会通过铁路大量的输出,拉动中泰双方的文化交流。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泰双方最终会达成合作,不仅与中国高铁自身技术有关,更与中国高铁的大量输出影响有莫大联系。近年来中国的铁路技术已经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土耳其,安哥拉,印尼等国家均有中国铁路的影子。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高铁巨匠德国进口中国高铁,中美合资修建美国西部快线高速铁路等消息将全世界的目光将会聚焦于此。大量的实事证明,中国高铁的质量是经得住考验的,当然,这也为泰方吃下了定心丸。

随着中泰高铁的尘埃落定,在东盟博览会上,东南亚其他铁路线路的建设也是开工在即。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中国高铁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在积极的开展争取工作,力争全面布局东南亚铁路网,整合地区优势资源,拉紧区域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互利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