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登杆神器”诞生记

2015-09-22 09:27:5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荣倖

本报记者 荣倖 通讯员 胡志强

图1:职工穿戴“登杆神器”进行电力线路检修作业。胡志强 摄

“看!这就是我们的‘登杆神器’。”9月17日上午,正准备上杆进行电力线路检修作业的成都供电段金堂电力检修工区职工纪昌光拿着一套黄色绳索装置,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有了这东西,上下电杆心里就特别踏实!”

纪昌光口中的“登杆神器”,是由他的同事、该段资阳供电车间党总支书记王静于2013年初发明的一套电杆防坠设备。“防坠管、防坠索、弹簧扣、索套,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套绳索装置,却为我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极大的保障。”纪昌光说。

萌生想法 搞一套自我保护的装备

2002年,王静还是当时的内江供电段昭通水电领工区的一名电力检修人员。每到冬天,当地的高原寒风就像带着刺一样,总能穿过厚厚的外套和毛裤钻进人身体里。就是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王静和工友们常常要悬挂在10多米高的电线杆上作业5、6个小时。“真正在杆上作业时还相对安全,因为身上系着安全带,不过上下电杆时,没有安全带的保护,就要格外小心了。”王静说。他回忆,冬天长时间高空作业后,双手早就被冻僵了,这时候再从杆顶下到地面对他们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一次,在寒风中长时间作业后,王静下杆时没抓稳电杆,身体猛地向下滑去,幸好他反应快,双臂一用劲儿,死死抱住了电杆。虽然没有受伤,但这次意外却让王静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让电力工在上下杆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后来,王静成为成都供电段资阳供电车间党总支书记。尽管这边的冬季不再像昭通那样寒冷,但西南山区山高坡陡、丛林密布、闷热潮湿的自然环境同样给电力工上下电杆时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候躲过一根树枝,还要小心电杆上那滑溜溜的青苔。”王静说。

2012年,在一次新工培训中,一名刚入路的青工上杆时脚没蹬上力一下摔了下来,好在不高,加上下面的师傅反应及时,这名青工才幸免受伤。

这件事也引起了段领导的重视。“大家都来想办法,搞出一套能够保护工人上下电杆的安全装备,一定要保证一线职工的人身安全。”在一次全段会议上,段长果小平提出要求。

作为一名曾经整天爬电杆的一线职工,王静经历过、听说过、看见过不少电杆坠落事件。“如今我是一名基层管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把经验总结出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王静说。

茅塞顿开 椰农采椰场景激发灵感

从2012年开始,王静开始对脑子里面早就萌发的一些零星的思路和想法进行拼凑和整理,试图从中摸索出一套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那段时间,王静一有空就跟班作业,仔细观察职工们上下电杆的过程,有时候还亲自上阵寻找灵感。晚上回到家,他就把当天的想法记录下来,尝试画设计图。经过几个月的钻研和思索,王静脑中逐渐浮现出好几套具体的设计方案。

王静最先想到的是上挂式绳索装置。这种装置需要把绳索分别套在横担、电杆和作业人员身上,虽然制作简单,但每上下一小段作业人员都要将电杆上的绳索重新捆绑,操作非常复杂。之后王静又想出一种滑轮式装置,滑轮部分设置在横担上,绳索绑在作业人员腰上。这种装置对杆上作业人员来说操作比较简易,但是下面必须有其他人员辅助放绳拉绳,劳动效率较低。

设计画图、选材制作、实地测试、总结优劣……在大半年的摸索中,一个个方案出炉,然后又一个个被王静否决。“不断推翻自己苦思的方案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但我相信这是寻找到一个更加优秀方案的开始。”王静说。

一天晚上,在又一次否定自己的方案后,王静打开电视,准备放松一下。在换台过程中,一个画面引起了他的注意。画面中,一名海南的农民正在采椰子,只见他双手和双脚之间各系着一个绳套,分别套在树干的两面。在绳套的帮助下,椰农轻松自如地在椰树上移动。

“有了!”看着电视里的画面,王静灵光一闪,一拍大腿喊出了声。王静赶紧拿出纸笔,画出了脑中防坠器的草图。接下来的几天里,王静一边完善设计方案,一边选料动手制作,终于制作出了一套兼具功能和操作性的上下电杆防坠装置。在潜心研究的那大半年,王静先后下现场跟班作业百余次,整理记录2000余字,选采用料20余种,铺画设计方案、图样10余张。

广受欢迎 既保证安全又提高效率

2013年10月,成都供电段在资阳举行了一次应急发电机演练。在演练过程中,王静亮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现场向大家介绍了这套防坠装置的工作原理。登杆作业前,作业人员将防坠索一端扣在身体上并抱住电杆,上下电杆时用手将防坠管向上或向下移动到适当位置,收紧防坠索套后,便可对作业人员形成保护。

上弹簧扣、套住电杆、收紧索套,在演练现场,一名电力检修人员仅用了10多秒就轻松穿戴完毕,在“登杆神器”的保护下,顺利完成了上下杆作业。“这东西好,带回成都让技术科和安全科看看。”在现场观看演练的主管副段长伍世泉当即表示。

防坠器被送到成都后,段技术科、安全科组织人员对它的安全性、实用性、操作性进行了细致的论证和试验 ,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这是一套构思巧妙、结构简单、轻便易携带、安全性高的上下电杆防坠设备。通过段内技术认可后,王静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加有信心,随即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报。去年4月,王静的防坠器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授权。

在王静申请专利期间,成都供电段开始大力推广这套设备。去年以来,常常可以看到该段职工穿戴着这套设备进行作业。“有了这东西,大家上下电杆时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特别是对青年职工起到了很大的保护和鼓励作用。”该段资阳供电车间工长王炜翔说。该车间去年新入路的青工小刘由于体型较大不够灵活,加上上杆作业经验不足,每次要上杆时都会有很大的心理障碍,直到使用了王静的防坠器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使用这套设备后,原先的恐惧感消失了,上下杆技术和工作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小刘说。

王静的防坠器在全段推广应用以来,该段未发生过一起作业人员坠落事故。“仅谈我的发明有多大的作用可能比较片面,我觉得更应该看到段上历年来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对职工人身安全的关心,正是这样的传统和氛围,让我们职工能够安心工作,才激发我们主动思考创新、共同抓好安全生产的热情。”王静谦虚地说。

记者手记:

王静,一名普通的铁路一线干部,利用一年多的时间,独立发明了一套解除电力检修工大麻烦的登杆防坠器。这套防坠小装置看似轻巧简单,却成功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还成为成都供电段电力检修工的标配,受到广大一线职工的欢迎,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并给我们以启迪——只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行动,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除了这个发明本身蕴藏的巧妙构思和发明人的坚持不懈值得赞扬外,成都供电段重视安全生产、鼓励职工创新的做法也值得各单位借鉴学习。该段不仅在平时通过各种形式向职工灌输安全生产意识,还多次鼓励职工发挥能动性,自己动手创造安全生产的环境。在全段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段安全形势保持稳定,生产效益得到保障,职工既成为安全生产环境的创造者,也最终成为安全生产成果的受益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