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疾驰的列车带着你踏上回家之路,或者奔向远方,他们侧立在荒郊野外的铁路一旁,目送你离开;列车一过,他们再走上轨道,推着重重的仪器,一寸一寸,为铁轨 “听诊把脉”。

他们,是铁道线上的 “听诊师”。

“说是 ‘80后’,硬是没人信”

8月7日10时,湘桂铁路黎邕段763公里处。

南宁铁路局南宁工务段探伤二班的小伙子们,早已在此忙得不亦乐乎。

“简单说,我们就是在给铁轨 ‘做B超’,找出伤损,规避事故。”班长林阳荣说。

坚硬的铁轨,也会有伤损?

“近年来,铁路列车的速度大幅提升。长年累月的碾压、冲击,会对铁轨造成伤害、伤损,给列车安全带来隐患。”同行的南宁工务段宣传助理员陆恨冰介绍说, “人有病,要医;铁轨有伤,也要治。他们就是铁轨 ‘听诊师’。”

明晃晃的太阳下,林阳荣穿着一件长袖黄色工服,外加一件橘色作业马甲。唯一的防晒防护,是头上的一顶草帽。

班组共7人,全是 “80后” “90后”。长年野外作业,让这帮年轻人格外显成熟。 “说是 ‘80后’,硬是没人信。”1984年出生的林阳荣笑言,在铁路一线工作11年,自己常 被误认为 “70后”。

“在数千米的铁轨中,探出以毫米计的伤损”

“滴滴滴” “滴滴滴”……急促而连续的警报声让林阳荣警觉起来: “有问题,再走一遍!”

果然,超声波显示屏上细细绿绿的波形也有异常。弯腰俯身细看,林阳荣心里有底了:这有轻伤。

掏出笔和油漆桶,林阳荣认真地画了一个表示轻伤的三角形,并注明日期。

“探伤车扫出的波形有上百种,要从中找出病害波,并准确判定是轻伤、重伤等,这很考验真功夫。”陆恨冰说, “每天,他们要在数千米的铁轨中,探出以毫米计的伤损。”

林阳荣和同事都知道:探伤,必须 “慢”,必须 “细”。 “细”在每一寸铁轨、每一个接头。因为,稍有遗漏,就会酿成安全事故。

“注意!注意!列车接近,全体下道!”防护员周期的对讲机突然响起。

林阳荣赶忙招呼大家把两辆探伤车抬下轨道,撤至安全区。几分钟后,一趟列车从他们刚作业的轨道呼啸而过,巨大的气浪迎面袭来,尖锐的摩擦声直钻耳膜。

湘桂铁路列车过往频繁,林阳荣和同事们只能在行车间隔中见缝插针作业。

既要 “慢”,毫厘必较探伤损;又要 “快”,手脚麻利抢时间。

“那声风笛里,有我们辛苦的意义”

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只要不影响探伤车正常使用,林阳荣和同事们都要照常出工。

“尽管很苦很累,但每当看到列车飞驰的时候,我心里满是自豪。”林阳荣说出了大伙儿的心声。

“大太阳,正好全身无菌杀毒;落大雨,正好冲个天然裕”和林阳荣搭档执机的黄子航是个乐天派,班组里他年纪最小,块头最大。 “90后”的他工作刚一年,昔日的 “白面书生”已成 “黑脸包公”,他却说: “这是纯天然小麦色。”

又有列车驶来。 “林阳荣们”都下道,行注目礼。防护员周期举起小黄旗,示意司机前方安全无障碍,司机也鸣短笛致意。

“日子,像闪过的一节节车厢。而那声风笛里,有我们辛苦的意义。”望着满载旅客疾驰而去的列车,爱阅读的林阳荣说。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