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成龙
记得上小学时,曾读过一篇有关吐鲁番的课文,又经常听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心里更萌生了一定要亲眼目睹吐鲁番的真容的念头。
今年的七月,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深藏心底多年的夙愿。
过去的我只知道在这片沙漠﹑石碛地带里,经常大风咆哮﹑烈日当头,却不知道河谷之中居然还有这样绿树成荫的独特景象。
七月十六日上午,我们到达吐鲁番已是十点。刚踏进这座城市,迎接我们的是如火的骄阳。烈日当空,地表温度高达四十六摄氏度。行走在市区街道上,就像钻入了一个炽热的“火炉”,瞬间大汗淋漓,汗水浸透了衣衫。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距吐鲁番市区10余公里远的交河故城。这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交河故城为车师人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约2000至2300年。一座座用黄色的泥土和砂浆垒起的城门﹑街道﹑官衙﹑庙宇﹑民居院落等建筑群体,在西域广袤的沙漠里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这座古城的传奇之处,是整座城市并不是向上盖房,而是在一个黄土高台地上向下挖掘,挖出街道、房屋建筑,挖出整个古城。建筑几乎集中在城东南一千米范围内,在东﹑西﹑南侧的悬崖峭壁上还修建了三座城门。故城南北长一千六百余米,东西宽约三百米,其中有寺院﹑民居﹑官署等,故城占地总面积47万平方米。交河故城它就像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一条深沟之中,根本无法窥视城内的情况,而墙内却居高临下。
大约二十分钟车程后,我们来到了被世人称奇的坎儿井。据说坎儿井的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到了那里才知道它的壮观。顺着井口石梯拾级而下,可以了解到坎儿井的内部结构,它由坚井﹑暗渠﹑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当地的地质﹑地形条件,不用任何机械动力,就把地下水引出地面,用于人﹑畜饮用以及灌溉庄稼。原来坎儿井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据史料记载,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随后我们前往盛产葡萄而闻名于世的葡萄沟。说是沟其实就是一条峡谷,南北长约八公里,东西宽约二公里,位于火焰山下谷。刚到沟口,顿觉凉风习习,与交河故城﹑坎儿井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沟内的布依鲁克河常年川流不息,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河谷两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一块块天然屏障守护着十里“葡萄长城”,与寸草不生的火焰山相比是两个不同的天地。葡萄沟内流水潺潺,绿树成荫,是“火炉”吐鲁番唯一的清凉世界。走进葡萄沟内,举目四望,到处都是葡萄架。青绿色的葡萄藤层层叠叠,四处蔓延,高的有两米多高,葡萄架四周还生长着笔直挺拔的白杨树﹑青杨树、桑树﹑榆树,还有苹果﹑桃子﹑李子﹑杏子﹑枣子等果树。藤蔓交错的哈密瓜﹑香瓜﹑西瓜田点缀其间,使这里成为吐鲁番的“世外桃源”。
火焰山是我们此行人的最后一个景点。我们驱车来到这里时,只要提到“火焰山”这三个字,每个人心里都感到害怕,因为它的温度要比内地高出一倍多。
刚走到山口,远远看见路上矗立着一根高达十二米的“金箍棒”形状的巨型温度计,还能清晰地看清它显示的温度数字。这根巨型温度计直径零点六五米,温度显示高五点四米,实测一百摄氏度以内的温度。此刻温度计已显示49摄氏度。在我们面前,一座两百多米高的山峦,四周看不见一棵树木、一根杂草,只看见山体上有许多高低不一的褶皱,遍山呈橘红色,像喷着熊熊的火焰。站在这里,几乎感觉到被火焰已经“烤”红了皮肤和脸庞。在这里,不仅看到了寸草不生、飞鸟匿迹的独特景观,还看到将西游文化及高昌国文化浓缩一室的地宫,真正领略了火焰山的独特魅力,也品味到了西域火文化的精髓。这里曾经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唐僧师徒四人途经火焰山去西天取经时的拍摄现场,充满了脍炙人口的神奇传说。
当地很多老百姓弃农经商,每天从早到晚向成千上万的游客兜售沙烤鸡蛋。沙烤鸡蛋应该属于火焰山的风味小吃吧?出于好奇,我在一位年过六旬的大爷手里买了两个沙烤鸡蛋当场剥开品尝。沙烤鸡蛋吃在嘴里与水煮的鸡蛋相比没什么两样。地表温度已经达到七十三摄氏度,有的游客皮鞋底被高温烤化,有的游客浑身上下被汗水浸透像洗桑拿似的,他们却全然不顾,拿出相机“咔嚓咔嚓”为家人及朋友拍照留念,此时此刻使人不敢久留,迅速走出山口。
吐鲁番几个旅游景点的参观游览,真正让我体验了吐鲁番这座沙漠城市的“热情”。直到坐上专列,带着难舍难分的心情离开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交河故城、坎儿井、葡萄沟、火焰山已深深地留在我记忆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