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不老的“青年之歌”

2015-08-20 07:30:1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记者傅世忠本报通讯员姜茂松

王森正在教青年职工唱 《碱柜青年之歌》。姜茂松 摄

“线路上的足迹已经踏满,我们是碱柜青年努力奉献……”8月11日正午,刚踏进乌海工务段碱柜线路工区小院大门,我们便被小院南面树荫下的歌声吸引住了。正抱着吉他与五六名青年职工唱歌的综合机修车间副主任王森向我们介绍: “这是我填词谱曲的 《碱柜青年之歌》,大家都爱唱。”

“唱得好,唱出了咱碱柜人骨子里不怕吃苦的精神。”综合机修车间党总支书记杨德荣在旁边说道,同时转身指着职工文化墙上写着的 《碱柜青年之歌》,向记者讲起了历史。

52岁的杨德荣,是碱柜线路工区走出的火车头奖章获得者。虽然如今已调离,但每当有机会来到碱柜线路工区,他总要拉上青年职工唠唠嗑,哼一哼 《碱柜青年之歌》。

杨德荣告诉我们,26年前他来到碱柜线路工区,1993年当上了工班长。碱柜线路工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春秋的风沙刮得线路上的职工睁不开眼,冬天木质窗户只能靠钉一层塑料布保暖。没有像样的床,职工们就把废弃的枕木做成床板,搭在用钢管焊接的架子上。

尽管条件艰苦,可碱柜线路工区的青年职工们都怀着如火的激情保障着线路安全。白天,他们手里的洋镐砸在石砟上能迸起火星;晚上,他们蹲在锅炉前,把用秃的镐头烧得通红,再用锤子打出尖来。那一代碱柜线路工区青年,用吃苦与奉献,唱响了他们人生中的 《碱柜青年之歌》。

从2004年起,碱柜站场先后进行了更换混凝土道岔、5000吨运输和万吨运输3次重大线路改造。2009年碱柜万吨装车基地建成投入使用,线岔数量从之前的8组增加至49组,碱柜线路工区的工作压力骤增。

当时的经历,让40岁的现任工长闫云峰记忆犹新。2003年刚到工区,他就赶上连续3个月的优质线路竞赛。每天天刚蒙蒙亮,职工就拎着工具走上线路,直到天黑才回来,一连几个月都回不了家。

提起 “优质”,闫云峰感慨地说: “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但 ‘碱柜标准’从未改变。我们创立 “八条线’,就是要让线路外观、钢轨、轨枕、枕木头、石砟边八条线保持平直。”凭借高标准的理念,碱柜线路工区在全局动态检测中连续7个月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一代碱柜线路工区青年,用精益求精的标准,唱响了他们心中的 《碱柜青年之歌》。

从2011年开始,乌海工务段把一批批大学毕业生分配到碱柜线路工区,给他们提供成长锻炼的沃土。他们凭借自身学到的知识,取得了多项QC课题攻关成果,实现了安全生产11650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工区环境,种下了青年林,修好了门前的青年路,亲手画出了记录工作点滴的文化墙。工区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新时期的碱柜线路工区青年,正在用智慧与创新,唱响他们心中的 《碱柜青年之歌》。

甘于吃苦、坚持高标准、勇于创新……一代又一代碱柜线路工区青年,心手相传碱柜精神。几年前,时任工区团支部书记的王森把几代碱柜线路工区青年的精神填成了词、谱成了曲,让大家永远传唱下去。

记者手记

采访碱柜线路工区,我们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

环境艰苦,碱柜线路工区青年就自己动手,把坑坑洼洼的门前小路改造成了青年路,又在路两旁栽下了青年林。

没有提高技艺的场地,碱柜线路工区青年就放弃休息时间,用肩扛、用棍撬,把废旧轨料码整齐,将工区北侧杂草丛生、废轨遍地的垃圾场变成一个约1500平方米的技能演练常

精神生活枯燥,“拿洋镐的画师”黎益权就把工区小院四面围墙画成了职工心中的文化墙。

我们被碱柜线路工区青年的精神所震撼,为他们点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