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类人必须防晒
每个人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不同,在同样时长、同样光照强度下出行的人中,有些只是微微晒黑,有些却出现了红斑、脱皮等现象。专家提醒,以下6类人需要格外注意防晒。
皮肤白皙的人。据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郝飞介绍,皮肤越白嫩的人越要格外注意防晒。这是因为肤色浅的人对光比较敏感,更容易晒伤,这也是黄种人罹患皮肤癌几率较白种人略少的因素之一。
儿童青少年。儿童期是对紫外线最敏感的时期,因为孩子的皮肤、眼睛组织都比较脆弱,再加之他们户外活动较多,一年之中暴露于阳光下的时间是成年人的两倍以上,所以更要做好防晒工作。研究显示,尽管皮肤癌多发病于中年时期,但人一生中受到紫外线伤害大部分发生在18岁之前。研究指出,在15—20岁期间如果有5次或5次以上晒伤起泡的经历,患黑色素瘤的风险将增加80%。
容易晒红的人。郝飞提醒,如果你发现自己一旦暴露在阳光下,就容易出现脱皮、红肿、起水泡等问题,说明你可能对光敏感,需要加强防晒。
戴隐形眼镜的人。从疾病角度来讲,患有痤疮、皮炎、角膜炎、戴隐形眼镜的人,都要格外注意防晒。
户外工作者。长时间待在室外的人群,如交通警察、建筑工人、电焊工人、农民或驾驶员等,受到紫外线的侵害自然更多。尤其是待在高山、海底、水面、沙滩、混凝土建筑物或雪地等处,很容易受到反射紫外线的侵袭,要特别注意。
服用降压药的人。欧美研究报告发现,服用抗生素、利尿剂、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口服避孕药、降压药等,也会让皮肤对光较敏感。
避开防晒误区
不论春夏秋冬,如果防晒方法不对,即使抹再多的防晒霜也无济于事。英国《每日邮报》载文,邀请伦敦国王学院圣托马斯医院皮肤病学研究所光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约翰·霍克总结了8个人们最常犯的防晒误区。
误区一:阳光不强的月份不用防晒。晒伤与室外气温高低没有关联,伤害皮肤的罪魁祸首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尤其是在6月份,紫外线最强。
误区二:只出门一会儿,不用防晒。清早及下午6点后紫外线弱,这时只在户外逗留一小会儿,可以不涂防晒霜。但是上午11点至下午3点出门就必须涂抹防晒霜,这个时段即使在户外待2分钟,皮肤也会受到损伤。
误区三:皮肤好,不涂防晒霜也没什么。涂防晒霜除了防治晒伤,还可以显著降低皮肤癌风险。
误区四:阴雨天不用防晒。云层和雨水无法很好地吸收紫外线,即使云层很低,紫外线被削弱了,也仍旧会灼伤皮肤。
误区五:涂防晒霜妨碍身体合成维生素D。研究发现,防晒霜并不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
误区六:防晒霜涂一点就够用。成年人每只胳膊平均涂抹3毫升,面部和颈部也需要3毫升,每条腿、前胸或后背各需要抹6毫升。如果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应每隔2~3小时重抹一次。
误区七:去年的防晒霜今年就不能再用了。防晒霜通常可保质两年。
误区八:不出门就不用防晒。玻璃能挡住紫外线B(UVB),却挡不住紫外线A(UVA)。只要阳光透过玻璃照在皮肤上超过10分钟,也会灼伤皮肤。另外,紫外线可通过空气折射从不同角度对皮肤构成伤害,因此应该注意全方位防晒。
炎夏还得“热着过”
中医讲养生要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得热,该出汗就得出汗。因此,夏天我们要顺着阳长的规律,采取以热制热的“热养”法。
远离寒邪
饮食上应注意少食生冷食物,《寿世保元》中说:夏日伏阴在内,暖食尤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红糖一起冲泡后服用效果更好。
另外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里。也要注意不可用冷水洗头洗脚,下雨天避免淋雨,因为冷水最伤阳气。
热水泡脚
因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可以供给它能量,“热则血行、寒则血凝”。
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水温以42℃~45℃,温暖舒适为宜。
热水洗澡
热水洗澡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排毒,并且能够补充阳气。水温一般控制在30℃左右为宜。
另外,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脸擦身,不但容易去除灰尘污垢,还能够排汗降温,使皮肤透气,让人感觉凉爽、舒适。
茶要热喝
炎炎夏日,一杯热茶最能解暑消渴,这是因为热茶利于汗腺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且茶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
夏日受欢迎的冷饮虽然消暑立竿见影,但只解决当时的热气,短暂地给人体降温,并不能真正地解渴。
适当运动
《易经》里讲“运则生阳”,夏天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且有助发汗。
锻炼还可以加强热适应能力,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症。
专家特别提醒的是,夏季运动时间很重要。一般建议选择气温相对较低、日照不强的早上运动。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慢跑、太极、跳操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
摘自《生命时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