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洁
记者:现在全局机务安全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新问题?
江海涛:近两年来,机务新装备、新线路、新人员“三新”大量投入使用,从2014年开始,路局每年都有近千公里的新线路和大量新装备投用,特别是在高铁安全方面,从CRH1型、2型到跨局的5型动车,以及380型各种系列动车陆续投用。各型动车的安全控制装备,特别是ATP列控车载设备,由于型号多、升级快,在人员适应性培训上给我们带来了第一个难题。此外,新装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差异很大,在日常运用中如何动态加强安全控制,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个难题。
记者:您刚才说,机务高铁安全现在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那么应该如何去破解这些难题?
江海涛:首先,核心还是要加强人员培训,从源头上解决后备不足的问题。现在我们开通的各条线反映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员十分紧张,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加开动车的时候。在解决人员上线需求与日常学习培训的工学矛盾上,路局也给了我们很多政策上的支持,提高了机车乘务员报考动车司机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乘务员的欢迎。
其次,要抓好高铁运用过程中的安全关键控制。随着高铁线路的开通和大量新设备的使用,一些以前不被我们所认知的高铁风险逐渐显现出来。除了人的因素外,设备型号多、变化大给我们带来考验。
我们在加强培训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日常安全控制措施,比如各型ATP的控制,从ATP作业指导书入手,把作业指导书的关键环节落实到每一次现场作业的卡控表上,目前取得了很好效果。
记者:那么在设备方面,机务又面临怎样的情况?该如何去提升设备质量?
江海涛:设备质量对于机务来说是长期的工作、最基础的工作。客观上讲,我们局配属的机车总数在全路十八个局排名第四、电力机车排名第二。从机车型号来讲,近几年我们承接了近400台老旧机车,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设备质量基础差。现在全局配属了1446台机车,只有319台和谐机车,剩下的1100多台机车基本上都是老旧机型。因此,这是我们感到最困难的一个时期,也是我们最需要提升机车质量的一个时期。
但是,机车老旧杂不能作为机车质量的借口。在抓好机车质量方面,我们对机车质量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消灭机车“小而广”故障为核心,开展机车质量专项整治活动,特别是针对西南地区季节性特点,重点突出电器“小而广”整治,做到整治一台就要确保一台。通过近一段时间的记名式整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机车故障也从以前平均每周6至8件,下降到每周3件以内,甚至没有。
记者:请谈一谈您对抓好当前机务安全的想法。
江海涛:抓机务的安全工作,既要突出关键、重点,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期。总公司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从基本要求来讲,首先还是要抓好我们日常安全信息的分析,解决以前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两层皮”的问题。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甩开标准抓工作的问题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凭经验、感情办事比比皆是。其实回归到理性,就是如何落实我们的职责和标准的问题,特别是对这方面问题数据的长期积累,将为我们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帮助,并成为今后抓好安全规范化最源头的数据支撑。我觉得这条路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