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洁

“如果60岁退休,那么退休前我还要工作17年。按照15至20年的维护使用周期,在我退休前,可能就这么一次大的施工。今后我们主要靠这个网来开展业务,是我们的饭碗工程,所以我们投入了全部精力,尽一切努力把好质量关。”这是成都通信段龙潭寺通信工区工长曾伟针对基础网改造所吐露的心声。而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这也是成铁通信人的共同心声,那就是——守住安全,保住质量!

守装饭碗工程”

经过一夜雨水的冲刷,龙潭寺的空气显得格外洁净,气温也不再闷热。龙潭寺通信工区工长曾伟却依然忙得满头大汗,从3月9日工区的基础网进行改造开始,他就忙得连轴转,精神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该工区管内负责着成渝线陈家湾、洪安乡、石板滩、龙潭寺四个车站及区间,以及龙谭寺到东客站区间通信设备,里程共36公里。工区人手最少时只有4名职工和1名学工。因为野外作业比较多,曾伟专门安排两名年纪较大、身体不好的女职工在工区值班。

基础网改造施工进行到4月份时,曾伟遇到了工区人手最紧张的时期,一名职工被调走,另一名职工因亲人去世而请假。那段时间,曾伟既要当班处理日常设备故障、填报工区各类台账资料,又要昼夜配合工程局施工,每天最多只能睡3个小时,一直坚持了8天之久。“领导都叫我休息一下,但那段时间真的很忙,就算领导不找我,工程单位的人也要找我。”曾伟说,只要心里有事情没完成,他就睡不着觉,所以硬着头皮也要上。

每次施工,一名职工就要负责一个施工点的监控。而施工方最少都有40多名作业人员,最多时达到80多名。一名作业人员可挖十五米至二十多米长的沟槽,所以施工“战线”拉得比较长,一名通信职工有时要配合监控近2公里长的施工作业面,需要来回进行巡视监控。

曾伟在陈家湾至洪安乡区间监控时,每天要从上午来回巡查至下午,一走就是五六个小时,平均三天就会走坏一双布鞋。“我这布鞋还是好布鞋,15元一双呢!”曾伟正经地说。

为了建好基础台账、干好施工配合等工作,曾伟有时会背着铺盖卷去工地。在洪安乡站站改中,车站老通信楼要进行拆除,5月29日进行通信设备搬迁,与此同时,该车站的基础网也在进行设备安装和区间设备补强等工作。曾伟从5月25日开始就在洪安乡站机房打地铺坚守,一直住到5月30日。

其实单位领导同意曾伟可以住在附近旅馆,但是曾伟不愿意,嫌旅馆离车站太远。为了工作上的方便,他宁可在机房睡地铺,认为这样既可以配合站改,也可以配合基础网施工,一举两得。

奋战大凉山

尼日站修建在半山腰上,一头连着桥梁,一头连着隧道,山下则是雄伟的瀑布沟水电站。虽是正午烈日当头,但狂风依旧吹得呼呼作响,说话也必须吼着说。

桥梁上,汉源通信联合党支部书记兼越西通信工区工长熊伟正对复合电缆槽安装进行监控。汉源通信联合党支部包括了峨边、汉源、甘洛、越西四个工区,都是成昆线最艰苦的地方,共有职工22名、党员5名,每个工区有一名党员和三至四名职工。“党员全部坚守在第一线最关键的岗位。”熊伟说。

该支部管辖里程达到上百公里,施工中存在最困难的问题就是人手少、任务紧、点多线长。从施工开始到6月,各工区的工长和职工全部放弃休假,包括“五一”等节假日。每天从早上6时30分开始,要工作到晚上19至20时才回到驻地,时间长达10余个小时。

白天,职工要不停地来回巡视施工安全和质量。“特别是对开挖地段,我们要提醒民工,告知既有缆线的位置和埋深。”汉源通信工区工长李涛说。施工中,职工不仅要保证既有缆线设备的安全,同时还要保证新敷缆线质量安全,从3月到现在,该支部管内没有发生一起伤害缆线的事情。

缆线的回填质量也很重要,因为回填部分土质较松,如果不回填形成一定的坡度,下雨就会形成积水沟,对缆线质量会构成较大伤害。熊伟说:“下雨后,我们还会组织二次回填,防止雨后回填部分下沉。”此外,他们还重点抓好缆线的接续质量,防止因接续不好而导致衰耗增大和传输质量降低。

“我们对隧道缆线包封质量不过关、设备安装质量不过关等问题都进行了督促整改。”特别是在区间桥梁上,有部分复合电缆槽比较贴近枕木头,考虑到会对路局实施的无障碍施工构成影响,职工要求施工方进行了位置调整,将原本埋设在桥梁线路下的缆线移至桥梁外侧进行安设。

“施工方其实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造价成本高,埋在线路下的水泥电缆槽只需几十元一米,而安设在桥梁护栏上的复合电缆槽则需要一百多元一米。”为了将来的设备安全和施工安全,通信职工没有让步。

晚上回到驻地,职工还要进行值班,及时处理设备问题,确保行车设备安全,有时还要晚上配合设备厂家进行设备调试,通宵加班已经成了职工们的家常 便饭。

结合段上、车间基础网施工管理办法,该支部根据现场实际,特别是各工区不同的施工重点、难点,细化方案措施,给施工方提出意见建议,有效确保了施工进度。车间还制定了基础网数据采集,对今后故障维修和设备养护能够起到便于判断、方便快捷的作用。

无悔的付出

施工任务紧、安全压力大、作业环境艰苦,职工们经常三餐不定。因为沿线荒芜没有商店,就是想买包方便面也不可能。中午大多数时候,职工都是跟工地的民工一起吃饭,有时候也会采取送饭的办法。但因施工都在区间,最长区间可达到13公里,再加上交通不便,饭菜送到职工手上时已是冰凉。“从最远的小站到驻地开汽车都要2个多小时,感觉距离不远,可实际上是山路十八弯……”熊伟乐呵呵地说。职工如果无法回驻地,就会留在小站上跟民工一起住宿。因为慢车运行时间不合适,职工上下班都靠走路,最远要走一个多小时,大概七八公里的路程。

每天工作结束,天色已是黑透,回到驻地的职工还要自己动手做饭。“职工家都在外地,每天谁先回驻地,谁就先做饭,味道这些也都不讲究,有吃的就不错了。”因为工作太忙,职工连买菜的时间也没有,都是托当地的熟人买菜时帮忙带一些。

熊伟家在大邑,已经3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女儿今年小升初,由家里老人在带,妻子则是西昌工务段的职工。熊伟从参加工作起就在越西,如今已在越西呆了18个年头,他每月只能回家一两次,从小孩出生到现在,他基本都没有陪伴过。

李涛也在大凉山里呆了20多年,艰苦环境的磨砺给了他健硕的身板,高原的太阳也给他皮肤镀上了黝黑的颜色。因业务和组织能力强,在这次施工中,他负责整个管内施工调配等工作,职工遇到不懂的问题都打电话问他,他则采劝远程遥控”的方式进行技术指导。

为了实现基础网开通的目标,通信职工们同曾伟、熊伟、李涛一样全力配合着改造施工,同时兼顾着日常设备维修保养任务,常常熬更守夜、废寝忘食。为了安全和质量,他们始终坚持技术标准,不留情面地跟施工方提出整改意见。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成铁通信人脚踏实地的敬业与付出,却能够让人品味出基础网改造战歌中通信人用行动所演奏出的激扬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