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进军 蒋嘉玮
图为职工严格按作业指导书工作。蒋嘉玮 摄
2014年以来,广州机务段通过编制图文并茂的作业指导书,立标、学标、贯标,促进职工把标准变成习惯,全面提升了机车检修作业标准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的大批投入使用,大部分机车配件 “看不见、摸不着”,导致原有的 “目测、手触、锤击”检查方式,以及万用表、扳手、老虎钳等传统工具已经无法保证机车检修质量。怎么办?新工艺、新技术的投入,迫切要求机务段转变思维方式,运用数控信息化技术,采用标准化、程序化的作业方法。
如何确保每名职工及时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标准?广州机务段分岗位、分机型、分专业,删繁就简,重新分解研究机车质量检修的各个环节,编制每个岗位的作业指导书,以此作为职工学习标准、执行标准的依据。
在编制作业指导书之初,该段抽调技术骨干专门到外局外段参观学习,系统了解贯标、落标的好做法。
同时,该段抽调专门力量,通过跟班写实、添乘指导、集体研讨等方式,对各岗位作业标准和流程进行梳理和论证,验证作业指导书的可操作性,确保作业指导书内容切合实际。
针对职工反馈的问题,该段进一步对作业指导书进行修改完善,尽量不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并配以零部件彩图,让工作环节清晰可见、文字简单易懂。
作业标准易学、易懂、易掌握,促使职工逐步养成每一次维修作业都按作业指导书要求的程序办、每一个作业动作都按作业指导书要求办的习惯,提高了检修能力和水平。2014年以来,该段机车检修质量稳步提升,机破故障率控制在0.10件/10万公里以内,杜绝了机车走行部、制动机事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