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荣倖 通讯员 彭明军

在山峰如削、怪石嶙峋的成昆线汉源区段,有一群人终日穿梭于崇山峻岭间,爬山岩、攀绝壁,以山为家、与石为伴,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大山“孤石人”。他们便是西昌工务段金口河危石整治工区“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的队员们。

成昆线汉源区段北起川西平原燕岗,逆大渡河而上,纵贯金乌大峡谷,跨牛日河至南尔岗阿寨,沿途山峰如削、怪石嶙峋,恶劣的自然条件成为行车安全的一大隐患。

为整治危岩孤石,守护铁路安全,1970年10月,成昆铁路通车仅3个月后,原乌斯河工务段就组建了全路绝无仅有的孤石危岩整治队,这便是“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的前身。

队伍成立后,队员们每日要肩扛铁锤、背负水泥、手揪茅草、指扣石缝,穿梭于刺草丛生的陡坡悬崖之间查危石、探险情,悬吊在山峰如削的峭壁之上砌石墙、拦危石。

当地有一个说法:进了孤石危岩整治队,相当于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据长居于此的村民讲,这地方“摔死过猿猴”、“撞死过雄鹰”。“可以说,我们的队员是用生命与毅力守护着成昆大动脉的安全。”原孤石危岩整治队队员赵广林说。

队伍成立后,队员们开始了治山斗水的日子。在成昆线汉源区段,只要有威胁行车安全的山头,就有他们的身影。

在大渡河畔,有一条深280米、宽50米的峡谷,从沟底仰望天空,只能看到一条蓝色的“绳索”,故名“一线天”。1977年夏天,一场暴雨之后,“一线天”上方的岩石松动,其中一块悬吊在铁路石拱桥上方。接到险情后,整治队员们立即背上“家伙”、攀上山崖,双脚悬吊在200多米高的空中完成了清危任务。

第二代整治队队长戴启宽常常对队友们说:要干好这项工作,光有不怕死的勇气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要靠脑子。

在接任工长后,戴启宽爬遍了所辖53公里区域内的大小山崖,逐个为1000多块危石编上号码,精心绘制了《孤石危岩系列图》。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戴启宽先后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字搜山诀”和包括“楔、锤、撬、炸”分解法、“撑、砌、捆、网”稳固法、“埋、除、移、刷”消灭法在内的“十二字治山法”,成为整治队治理孤石危岩的法宝。

戴启宽退休后,一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接过了老一辈“孤石人”的“衣钵”。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汉源区段多处落石塌方,整治队再次临危受命,承担起全段排险任务。那时,哪里有孤石,哪里就有整治队员们的身影。他们爬遍了甘洛至沙湾间沿线150余公里区域内的大小山崖,摸遍了每处岩壁的石头,测量了近600块危石,绘制了《震后孤石危岩分布图》,保证了成昆铁路的安全畅通。

新工长张贵红带领队员们主动思考创新,在“四字搜山诀”和“十二字治山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行了以“训、账、网、标、签、督”为内容的“孤石危岩整治队六字管理法”。其中,仅一个“督”字就形成了“工区普检、整治队精检、督促补检”的三级检查格局。至此,“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聚合了两项“特有用”的作业手段和一套“特实效”的管理方法,更加有力地保障了成昆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40余载岁月更迭,一代又一代“孤石人”践行着“开岩破石战天险、守山护路誓铮言”的“磐石精神”。队员们说,这便是“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