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傅世忠 本报通讯员李森
图为国际车指导组乘务员正在进行机车连挂作业。 本报特约通讯员纪恩泉 摄
28年,安全走行2708趟列车,取得安全行驶10183天的骄人成绩。28年,安全平稳运送100多个国家的旅客,正点率100%,无任何投诉……创造这一业绩的,就是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机务段集宁运用车间客车队国际车指导组。
国际车指担负跨国列车在国内区段牵引工作的机车。集宁机务段集宁运用车间客车队国际车指导组组建于1987年7月,担负往返于北京至莫斯科K3/4次国际列车、北京至乌兰巴托K23/24次国际列车的大同至二连浩特间国内区段列车牵引工作。呼和浩特至乌兰巴托4653/4654次国际列车开行后,国际车指导组再担重任。
在国际车指导组党支部书记张东辉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那是标有 “1987年9月留念”字样的国际车指导组成立初期的合照。合照上前辈与老师傅的一双双眼睛,似乎在一遍遍提醒着年轻的国际车指导组成员——每趟一特鉴、交车不留活、干部跟班作业。
每趟一特鉴、交车不留活、干部跟班作业,从第一代国际车指导组传承至今的 “法宝”,如安全风笛般,28年来,始终回响在国际运输线上。
国际车值乘方式采用机车包乘制,机车出库前要经过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特鉴,从出勤到退勤50多个小时人不离车。国际车指导组第一代乘务员王建和的儿子王文利毕业后,也成为了国际车指导组的一名乘务员。他把对自己的苛求,作为了对父亲最好的回报:“父亲说,机车清洁、保养都是退乘前必做的事,车钩、走行部、机械间设备、机车各部件油润状态都是重中之重。父辈的作风,我们子辈一定要传承下去。”
国际车指导组成立之初,就把 “安全大于天”放在首位。集二线穿越干旱、半干旱高原地带,春秋沙尘肆虐,夏季短而炎热,冬季漫长严寒……干部必须趟趟跟班作业盯控安全成为了国际车指导组28年来雷打不动的 “硬制度”。2009年1月,指导司机张国臣添乘DF4B型2632机车,运行途中遭遇大雪覆盖线路、无法确认钢轨的状况;2011年2月,指导司机靳永光添乘DF4B型2632机车,运行途中遭遇线路护坡杂草起火的紧急状况……每一次顺利处理突发情况的背后,都有干部跟班作业的身影。
退休2年的国际车指导组乘务员王鹰,如今还常回指导组与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心得: “国际车的标准更要 ‘高一档、严一格’,让国际友人安全、舒适地在中国旅行。”
K3次、K23次国际列车到达集宁站和二连浩特站正值深夜,连挂机车时需将速度控制在每小时3公里才能实现 “四稳一准”。K23/24次国际列车使用蒙古国的车体,车辆制动力强,要卡死 “七个环节”才能实现平稳操纵,把每个区间的运行时刻误差精确在30秒内,确保列车的平稳性及正点率……
“乘务员就爱听王鹰这样的老师傅 ‘唠叨’,通俗易懂接地气。”集宁运用车间客车队队长白文治对传承有着自己的理解, “28年来,无论机车如何变化、乘务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国际车指导组的标准始终没变, ‘国际车就是中国形象’这句话牢不可破。”
28年来,国际车指导组防止事故90余起,防止机破310多件,防止撞人撞牲畜510多件,先后获得呼和浩特局友好使者先进党支部、内蒙古自治区工人先锋号、全路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
整齐的操纵台,穿戴整洁的机车乘务员……每一个细节之中,都是深深的使命感。他们干净利索的车机联控,声音洪亮的呼唤应答,准确无误的手比眼看……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浓浓的责任心。
国际车指导组的乘务员们,经历了28个酷暑严寒的考验,坚守着每趟一特鉴、交车不留活、干部跟班作业。
28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征程。国际车指导组承载着国家的使命,在历史的隧道中砥砺前行。他们用心,诠释着“手中闸把重千斤”的意义;他们用情,架起中蒙、中俄间友好的桥梁。他们让安全风笛响彻国际运输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