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发
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清代,众多文人名流汇聚扬州,吟诗作画,形成独具特色的扬州文化,众所周知的扬州八怪就是当时这里文化名人的群体代表。坐落在扬州驼铃巷八怪之一金农故居的扬州八怪纪念馆就收集陈列了大量的作品、文物,集中展示了扬州八怪的成因和艺术成就。人们在这里可以通过大量的文史资料、珍贵文物,解读那个时期产生扬州八怪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
来扬州不能不到瘦西湖。
瘦西湖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而扬名。关于 “瘦西湖”名字的来历说法不一,版本各异,有据可查的却只有清代诗人汪沆的诗作 《咏保障河》。瘦西湖早期本是古扬州的护城河,后因年久失修,河水被截断,失去了护城的功能,变成了湖。话说当年,杭州诗人汪沆有一次到扬州诗兴大发,信笔挥毫写下了 《咏保障河》: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 “瘦西湖”的大名便风行天下并延续至今。关于汪沆创作 《咏保障河》的具体时间很难查证,但从查询的资料中推算瘦西湖的来历至少也有二三百年了。汪沆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学大家,著有 《湛华轩杂录》 《读书日札》 《新安纪程》等10余部文学作品。
现在的瘦西湖早已被开发成公园,这里一年四季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走进瘦西湖公园,我看到一座高高的白塔耸立在远处,乍看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没有两样,但这里大有故事。清朝时期扬州盐业兴旺,富起来的盐商们便纷纷沿着瘦西湖岸边建起了亭台楼阁,加上扬州瘦西湖美景闻名于世,也引来不少达官贵人。相传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在大加赞赏眼前景色之余,还有遗憾之处,叹息说少了一座白塔。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们为讨得皇上欢心,当即花大量银子买来北海白塔的图样,连夜用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流传人间的 “一夜造塔”的故事。
瘦西湖的确很美,景多,人多,故事也多。大虹桥、小金山、望春楼、五亭桥、熙春台等背后都有一堆故事。来到湖边犹如步入人间仙境,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十里湖光,独具风韵。这里夏天有夏天的情趣,春天有春天的魅力。我的伙伴们毫不吝啬,拿着手机、端着相机拼命地拍呀,照呀,恨不得把瘦西湖都装进行囊带走,好让朋友们分享扬州之行的快乐。当然,我手中的相机也没闲着,幸好内存卡容量大,否则真的装不下这绝妙之美。
随着游人的步伐,我和伙伴们踏上一座九曲桥,站在此处向前看就是有名的二十四桥。早在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杜牧就留下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优美诗句。扬州是水的世界,也是桥的故乡。自古以来扬州二十四桥的传说版本有很多,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故事中的二十四桥究竟位于何处、是什么模样谁也说不清。眼前的二十四桥是扬州规划建设的现代建筑,它的构思和设计来源就是传说中 “二十四桥”的样子。
有了这座桥,美丽的传说变成了现实;有了这座桥,水城扬州更具魅力。扬州美景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