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捷 通讯员 唐昌亮
用贵阳机务段动车运用车间主任周健的话说,王昌利可谓是“贵州速度”第一人:第一个将380A型动车开回贵州;在贵广铁路联调联试中创造“贵州第一速”;贵州高铁首趟动车司机,第一个将高速动车开到贵州侗乡苗寨。
作为一名“铁二代”,王昌利自小就对火车司机这一职业有着深深的“迷恋”。“家就在铁道旁边,小时候每天看到火车鸣笛而过,就梦想着自己将来能开上火车。后来从学校毕业后被招进了遵义机务段,从内燃司机做起,这一干就是30年。”王昌利说,“父亲是贵阳南站的龙门吊司机,当知道我考上火车司机时,告诫我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虽然开的车不一样,但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一直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
从1988年参加工作至今,王昌利从内燃机车开到电力机车,再到如今驰骋黔桂粤的动车,三类车的驾照他都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总结推广了一整套符合山区铁路运行实际的行车经验,成为铁路新时期技能型职工的优秀代表。
在沪昆线东段干线机车由SS
1
型电力机车向SS
3B
型重联电力机车转型过程中,由于一些机车乘务员没有及时掌握新机型的操纵要领,连续发生了几起因操纵不当引发的列车断钩事故。通过对几起事故发生地点及机车乘务员操纵方式的分析,王昌利根据自己多年的行车经验并结合《操规》和SS
3B
型电力机车的控制原理,针对线路纵断面及货物列车在启动、长大坡道和起伏坡道的调速、坡停后坡道上的起车及过分相绝缘时“提”“回”手柄的时机总结出了一套防止货物列车断钩的操纵方法,很快在沪昆线东段得到推广。
王昌利还根据对线路的熟悉情况和多年的行车经验总结出了“防伤三看法”。一是看地段,对易出现耕牛地段、人员行走密集地段、易撞机动车地段和施工地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采取预防性鸣笛和加强瞭望等措施;二是看季节,春耕季节防撞耕牛,夏季防村庄附近铁路线上有人纳凉;三是看时段,上午7至8时、下午17至18时是沿线学校学生上下学和行人较多的时段,需要密切注意、集中精力、加强瞭望。
2011年,在一次值乘上海至遵义的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时,列车运行至川黔线高坝至久长间一处无人看守道口时,王昌利突然发现前方一辆农用拖拉机正准备强行冲过道口,迅速采取紧急停车措施,停车后离农用拖拉机仅有15米,有效防止了一起路外伤害事故。 (下转二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