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家启 汤志龙
图为张建康在工作中。 张家启摄
今年50岁的张建康,工作31年来,从线路工、班长到工长,换过几个工区,从未离开过他熟悉的轨枕、钢轨。他坚信实干才是硬道理,要想让线路设备保持良好状态,必须花大力气精心保养维修。
自1995年当工长至今,张建康带领的班组从未出现过责任安全问题,这些班组负责维修保养的线路设备成为其他班组观摩学习的对象。
张建康刚从哈密工务段哈密线路车间正线工区调到哈密东线路车间二工区当工长时,看到工区职工拿着工具不约而同地往驼峰走,感到很奇怪。有人告诉他,那里有一个6号道岔尖轨病害问题总是解决不了,每周都要更换一次尖轨,大家已经养成了习惯。
6号道岔是咽喉道岔,之前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尖轨病害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只能采取每周更换一次尖轨的办法,成本支出很大。
和工友们一起换完尖轨后,张建康默默地绕着6号道岔看了一遍又一遍,回到家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件事。3天后,他放出一句 “狂言”: “这个道岔我能整好,保证半年内不用再换尖轨。”此话一出,在场的人将信将疑。 “如果我没有整好,我请大家吃饭。”张建康拍着胸脯说。
说干就干,张建康带着几个人连拨带改加捣固,用他的办法把6号道岔整修了一遍。令人称奇的是,6号道岔不但半年内再没有换过尖轨,此后的10年里也只换过两次尖轨。这件事让职工们对张建康刮目相看,大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的张建康已经把解决问题当成了工作中最大的乐趣。
曾经当过张建康徒弟的贾兴荣,如今已经是哈密南线路工区的工长。闲下来的时候,俩人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探讨业务。贾兴荣从张建康那里学到了整治设备的经验,学到了处理病害的方法。不过,贾兴荣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从张建康身上学到了“实干才是硬道理,遇到困难不后退”的工作态度。
“保证线路设备安全优质,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张建康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