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职工在测量供电网导高值。邹菁菁 摄

人员少、设备多、情况新、任务紧,这是广西2013年年底开通高铁以来供电部门面对的局面,广西沿海铁路公司钦州供电段按照 “精细化、机械化、集约化”思路,优化作业方式,采取接触网集中修全新的工作方式,全面提高接触网设备质量, “啃掉”供电检修这块 “硬骨头”,为广西沿海高铁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设备保障。

广西沿海高铁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人数日益增多,高速列车对数不断增加,给钦州供电段带来了巨大的检修压力。钦州供电段于2014年9月12日成立,成立初期,共有职工373人,从事过牵引供电专业的职工不到总人数的5%,但管辖的设备却达到1831.57条公里,存在人员少、管辖设备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再加上沿海天气变化多端,安全形势极其严峻。

为确保集中修工作顺利开展,该段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订集中整治方案,成立党政正职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设立技术指导组、安全保障组、材料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8个专业组,明确工作任务、作业人数、作业组数和盯控干部。同时,该段还利用职工休班时间,采取业务骨干担任授课教师的方式,对接触网专业职工就接触网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职工对接触网设备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业务技能。每次集中修开展前,该段都会召开动员会,着重强调现场安全卡控,要求现场作业人员必须做到 “三明确”,即明确作业位置、明确作业内容、明确作业时间及影响范围,并将安全措施、安全关键点卡控到人,合理安排干部跟班作业时间,确保每次作业都有干部现场指导、卡控安全。

接触网集中修采用 “3+2”作业模式,即连续作业3个 “天窗”、休息2个 “天窗”,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该段集中多台作业车和施工机械,一次性投入几十人,在近10公里的范围内同时开展检修作业,使检修工艺更为精细、检修更加彻底,实现修一次、保几年的目标。

集中修作业期间,该段针对部分接触网设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误差、偏磨、零部件不牢固等实际,采用“一杆一档案”的精细化检修方式,对电联接、可调吊弦、线岔、补偿装置等重点设备进行重点检修;加强对危险源的排查管理,建立详细的危险源问题库,细化作业现场车辆安全距离控制和联控措施,强化工具材料的管理,并坚持记名检修制度和材料消耗追溯制度,做好现场检修记录。作业人员则严格执行一次作业标准和“两违”考核管理办法,严守安全红线。

集中修开展以来,该段的设备检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接触网零部件的 “松、脱、断”隐患得到及时整治, “天窗”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职工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技能水平和实战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从2013年年底广西沿海高铁开通至2015年3月25日,该段共检修接触网定位20934个,出工人数达4050人次,消除重大设备缺陷393处,共计11046条公里,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