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驾车机抬起了1米多高。在原有1520毫米轨距的车轮被牵引机牵出的同时,1435毫米轨距的车轮被引入车厢底部,经过换轮人现场精准对位后,车体缓缓地落下,换轮作业结束。此时时间已经过了零点。随着一声长长的风笛声响起,K4次列车缓缓驶出二连浩特国际列车换轮库,开往北京。
这是2015年春运开始后,莫斯科开往北京的首趟国际列车,也是二连浩特国际列车换轮库安全生产59个年头的一个标志。
由于中国和蒙古国、俄罗斯两国铁路采用不同的轨距,出入境的旅客列车只有更换相应轨距的车轮才能畅通行驶。二连浩特国际列车换轮库是我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国际旅客列车的换轮基地,也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国际旅客列车换轮基地。北京至乌兰巴托、北京至莫斯科以及呼和浩特至乌兰巴托等6趟国际旅客列车都在这里完成换轮。
北京至莫斯科的K3/4次旅客列车,往返里程长达1.4万多公里,途经蒙古国,横穿西伯利亚,是我国运行里程最长的旅客列车。如何保证驶出国门的旅客列车经得住西伯利亚2000公里无人区和沿途暴风雪天气的严峻考验?这些换轮人咬紧牙关,默默用行动坚守着 “国际列车的质量就是国家的形象,换轮作业出不得一丝差错”的信念。
2月8日,回国的这趟列车变成了“冰雪铁龙”。车内排出的污水以及车辆运行中的积雪,在西伯利亚零下5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冻成了坚冰。换轮人要除掉车轮上所有的冰雪,查找故障隐患。
小的检点锤不管用,就换上大锤。在大锤击打下,冰花四溅,嘴里、脸上、脖子里到处都是。大部件上的冰除掉了,接下来便是小部件。每个转向架有70多个开口销、70多个圆销,还有数不清的螺栓和螺母,遇到狭小缝隙,他们就摘掉手套,用手去抠。等回到待工室,他们的手都冻得红肿了,连水杯都拿不住。每次作业,他们都能除掉约250公斤重的冰。这样的除冰工作,要从每年的12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3月。
为了确保国际列车运行的万无一失,这些换轮人更是绞尽脑汁地出主意、想办法,用科技创新手段确保国际列车的安全。
面对“分解、组装转向架弹簧托盘使用的人力杠杆和油镐顶升作业方式不安全”的情况,他们设计制作了液压泵站顶升装置,消除了安全隐患。
面对 “轮对油脂涂抹不均匀、易引起热轴”的情况,他们设计制作了轮对均脂机,保证了油脂的均匀涂抹,确保了轮对检修质量。
面对 “轴箱放在地面,人员走动荡起尘土倾入,影响组装质量”的情况,他们设计制作了距地面20厘米的轮轴轴箱组装平台。
面对 “弹簧人工分解组装劳动力大”的问题,他们设计制作了弹簧托盘液压分解组装器,只需轻轻按动按钮,便可实现托盘升降,压缩摇枕弹簧。
面对 “轮对检修转线、转向不便”的问题,他们设计制作了顶轮镐,利用风动原理对轮对进行转线、转向。
2万多个日日夜夜,为的就是这85毫米的轨距差。换轮人把根扎在了这里,把青春献给了这里,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取得了国际列车平安换轮1万余次、59年无事故的硕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