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宗林 通讯员 刘坤
2月18日,除夕。坐落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贵阳北站灯火通明,车站旅客没有往常那样多。站台上,一名身穿铁路制服、身材高大的客运员正引导旅客有序上车。他是年仅24岁的贵阳北站客运员潘浩。17时38分,最后一趟列车驶出车站时,他大喊一声:“我们过年了!”
然而此时,在贵阳站售票车间,一名女售票员正在专注为旅客售票。“工作几十年,伴着千万旅客踏上回家路,工作却让我与家人聚少离多。”50岁的售票员黄建华正紧张工作。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一连串身份证号码准确输入,几张车票从票机上连续滑出。收钱、点钱、退钱,一系列动作敏捷而有序。“黄阿姨,吃饭了!”“不急,你们先吃,我再干一会儿。”她知道这是她服务的最后一个春运,年底她就退休了。她就是潘浩的母亲。
贵州高原的冬天异常寒冷。午夜时分,遵义至昆明的K671次列车即将到达六盘水站,54岁的列车员潘文忠打开储藏间,拿出扫帚、抹布和水桶,开始做清洁。
春运,车上旅客多,列车过道变得拥挤狭窄。每个旅客座位下都塞满了行李。潘文忠弯下腰,挪开旅客行李,把角落里的纸团用扫帚尖勾出,然后小心地从旅客脚边扫出,接着用抹布将桌面上的瓜子壳扫进垃圾盘,倒进垃圾堆里。随后用扫帚推着,继续下一个座位的清扫。
1小时过去,他完成了车厢的卫生清洁工作。此时,汗水已经浸湿了上衣,收集的两袋垃圾整齐地放在车厢角落。他就是潘浩的父亲。
“这是我们家春节的保留节目,春节在手机上过。”今年大年三十,虽然全家又一次不能相聚团圆,但潘浩早已设计好全家的春节聚会。23时30分,黄建华和潘文忠的手机上,收到了儿子撅着嘴的照片和短信。“哈哈,爸、妈,祝你们春节快乐哦!”
从部队转业的潘浩是个90后,现在是贵州首个高铁站——贵阳北站客售车间的二班小组长,今年是他的第一个春运。而妈妈黄建华是贵阳站的“老牌”职工,用心经营她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个春运。爸爸潘文忠是贵阳客运段列车员,常年奔波在外。
一家三口,儿子两天轮班制,妈妈四天倒班制,爸爸出乘一次就是6天,一家人平均一周才能相聚一天。手机是他们休班时报平安、送祝福的常备工具。
“妈妈担心我太辛苦。”潘浩说,“我抽空跳段街舞,发视频给她,她就放心了。爸爸喜欢听到我工作中的消息,我发几张满意的工作照给他。最后再用手机软件合成‘全家福’,写上新年祝福,发给爸妈!”
同在一个城市,却咫尺天涯。是铁路连起一家人的亲情,每年浓浓的手机祝福也将一家人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