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华 通讯员 赵杨
“牛站长”本名袁宇银,峨眉车务段越西站站长。大伙儿之所以叫他“牛站长”,是因为他整天忙里忙外,一刻也不得清闲,用车站货运主任杨玉斌的话说,他“完全就是一条老黄牛,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越西站的职工都记得,车站的水塘脏了,“牛站长”和工友们一起淘洗;车站的阴沟堵塞了,“牛站长”带领大家一起疏浚;厕所脏了,“牛站长”拿起水管就冲洗……完全看不出他是一站之长。“牛站长”是退伍军人,身板厚实,话语干脆。他先后在成昆线红峰、沙坝、冕宁、喜德等站当过站长或党支部书记,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养成了他踏实、勤奋的作风。
2001年,“牛站长”在成昆线环境最恶劣、海拔最高的红峰站当站长。刚到红峰站时,“牛站长”发现,每天早上,站台上烟雾缭绕,常常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原来,红峰站的职工食堂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灶台是老式大灶,只能烧有烟煤,早上得用木材生火,不容易点着不说,还烟熏火燎让人难受。“一个星期要砍一次柴,太麻烦,要是能烧上蜂窝煤或者用上电就巴适了!如果还能把炒菜和吃饭、储藏食品的地方分开,那就更美了!”“牛站长”暗下决心,要全力为职工做成这件事。
当时,离车站不远的沙马拉达隧道正在改造施工,“牛站长”找到施工负责人,希望他们能支援车站10吨水泥,他要带领职工新修食堂。被他的精神感动,施工负责人与上级商量后,决定捐助他们10吨水泥。
有了水泥,“牛站长”又找当地村民借了做砖的模具,然后动员车站11名职工一起做砖。“干、干、干,以后坐着吃饭都要舒服些。”大伙儿都一致支持他的这个想法。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牛站长”和职工们利用下班时间做了800块水泥大砖。一天,原西昌车务段一位负责人到车站检查工作,看到职工们做的砖后非常感动,说:“你们自己都干到这个份上了,段上再不介入就说不过去了。基层条件差,你们自力更生的精神让我很感动!”之后,段上将食堂改建工程接了过去。不到两个月时间,一个崭新的厨房呈现在大家面前,新厨房改成了用电。“哎呀,现在安逸了,可以坐着吃饭了。”“还是站长想得周到,这个站长当得称职。”……职工们议论纷纷。
“那一刻,我的感受是自己的辛苦值得,能被职工认可,我感到很充实!”听到职工们的赞美,“牛站长”的心里乐开了花。
2008年,“牛站长”调到越西站当站长。这里是大凉山腹地,山高水险地不平,站区距离县城有30公里,车站的各种杂务只能靠自身力量解决。本来就一刻不得闲的“牛站长”这下就更忙了,站上的大小事务,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2009年6月,车站厨师向他反映说,车站自来水水管中常有枯烂树叶流出。“车站的蓄水池已经20多年没有清淘了,应该是蓄水池的问题。”“牛站长”立马找人联系外面的清淘队,但对方一开口就要3000元钱,“牛站长”嫌贵,决定自己动手,并找来杨玉斌和后勤职工何利帮忙。
“井有2.5米深,打开井盖,里面腐烂的树枝、树根占了大半个井底。”“牛站长”带领大家先把井壁清理干净,再用一天时间把井底的淤泥、枯枝烂叶清除掉,然后将破损的井壁修补齐整。之后,三人又花了两天时间把井清洗干净。(下转二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