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世坤 通讯员 刘龙虎
人物名片:
罗发亮,1968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西昌铁路技术学校,现任重庆西车辆段设备车间机修组工长、班组党支部书记。他默默坚守岗位24载,担任工长18年,先后荣获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段“优秀工班长”等荣誉;所在班组3次被评为段“先进班组”。
2月6日,重庆迎来了立春以后的第一个艳阳天。“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责任心,第三是技能,这是我与设备打交道多年的体会。”明丽的阳光洒在罗发亮的身上,让这名小个头汉子特别精神。
勇于创新的工人专家
“真正能顺利解决设备机械故障难题的,罗发亮算是第一人。”提起车间设备维修人员,该段设备车间调度周洪全对罗发亮评价很高。
重庆西车辆段未整体搬迁兴隆场以前,现场工装设备破旧,老化严重,使用超过20年以上的设备就有130余台,机械部位磨耗以及配件严重变形。2013年10月,车间车轮车床大拖板发生卡滞、移动困难等故障。经检查是车床滚珠丝杆轴承损坏卡死造成,故障难度系数高,拆卸、装配困难,咨询厂家,回复说无法恢复,只能定做更换成套配件。
罗发亮看着瘫痪的车轮车床,心急如焚,临时购买配件起码需要一周时间,生产不能耽误,怎么办?“既然厂家能生产,我们就能修复!”车间碰头会上,罗发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干就干,他立即开始了技术攻关:向生产厂家请教滚珠丝杆的装配方法,熟悉掌握滚珠丝杆的结构及原理;白天按照收集的经验自制特殊装配工具反复试验,晚上回家上网查阅有关滚珠丝杆的相关资料。经过不断的摸索试验,罗发亮终于完成了车轮车床滚珠丝杆的装配,经试用完全符合要求。
一直以来,用于货车轮对探伤用的3000型探伤机对探伤磁悬液采用潜水泵定点搅拌,常常发生磁悬液容易沉淀不均匀、探伤试片显示模糊、浓度不达标等现象,严重影响探伤效果。2003年,罗发亮发现这个问题后,通过几天的思考摸索,将潜水泵搅拌改为了风管接入池子,绕池内壁四周一圈,沉入池底,风管钻上几排小孔,均匀分布。经过改进后,磁悬液实现了均匀搅拌,探伤质量明显提高,并且消除了职工作业时多次手动搅拌难题,每天能节约工时半小时以上,操作者劳动强度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近10年来,罗发亮应急处理大小设备故障5000件以上,疑难故障400余件次,同时还开动脑筋,设计制作和技术改进了轴承密封罩分解组装机、集中试风系统排风调节装置等设备工装工具28项。该段2013年上半年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改进总结表彰33个项目中,罗发亮个人提出或参与实施就有5项,不仅解决了现场工装存在的问题,还降低了现场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整体性能和工作效率,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
传道授业的优秀师傅
“三五年才入门,十年八年半罐水。”这是从事机械钳工作业职工对岗位技术的概括。
刚参加工作时,面对现场一台台陌生的工装设备发生故障,他主动从老师傅那儿借来《钳工基础知识》,从其他中专生、大学生职工手中借来《液压原理》等专业书籍,利用工余时间拿出来细嚼慢咽逐渐消化。班组发生设备故障时,他抢着拆卸油缸、调整溢流阀压力,苦活累活大包大揽,只为尽快积累设备维修经验。遇上疑难故障时,他会向技术员找来设备图纸仔细研究,找有经验的师傅帮忙分析原因。
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的液压设备、微控设备进入货车检修生产现场。面对难以判断的液压设备故障,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从一个个液压配件名称、动作过程等基础逐步认识掌握。面对货车车辆段数百种600余台机械设备,罗发亮从曾经一无所知的学徒工,花了6年时间完成了青工向技术型人才的转变,成为了该段人人信服的设备保障专家,他总结的液压故障分段分析判断方法在全段推广。
1997年,罗发亮被聘为设备车间最年轻的工长;2009年,他参加了路局机械钳工技师考试,成为了该段首批技师。
罗发亮对于设备维修技术的传授从不藏私,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班组其他职工,让他们能够快速成长。在他的帮助下,青工刘彪参加工作两年就因表现突出,调至车间办技革组从事设备技革和工装设备研发工作;曾港、吴春悔等青工逐渐成为了班组设备维修的骨干力量。
班组22名职工中,有11名近3年分配到班组的高职生,罗发亮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孩子王”,他到哪里干活,总会有3至4名年轻人跟着,因为每次处理设备故障,罗发亮会叫年轻人动手,然后自己在旁边讲解处理步骤和方法,如何去分析判断,找准故障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他常常会主动上阵以身示范,特别是处理难度较大的车轮车床拖板松动、进刀不畅等疑难故障时,他会叫大家在旁边看他处理故障的手法和技巧,让他们揣摩学习。在车间的“师带徒”活动中,新来的小青年人人都争着当罗发亮的徒弟,因为他非常乐意传授他们设备维修技术和经验,并且不分彼此。吴春悔一直由班组的一名老师傅带领,他自己不善于表达,参加工作一年多来,对设备维修的技能掌握较少。罗发亮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每次到现场处理故障时,他有意识地叫上吴春悔跟着干跟着学,有时还手把手教他如何拆卸设备配件。渐渐地,吴春悔变得肯问肯学,有啥不懂的都及时问罗发亮。经过一年多的强化,吴春悔已经能独立完成车轮车床等各类疑难设备故障的处理,成为了班组设备维修骨干,得到了班组其他职工和车间的肯定和认同。
投身新“家”的奉献者
新段搬迁后,新设备、新工艺的设计缺陷和工艺不契合,许多关键设备的故障成了制约生产的“拦路虎”。但罗发亮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于面对,肩负起了“灭火队员”的重任,日复一日地在各工装设备故障间来回穿梭。
2014年8月,该段为赶任务,给段搬迁工作腾出时间,常常利用晚上对厂修货车打砂除锈。一天18时许,整车抛丸设备突然发生送砂机卡死故障,罗发亮接到故障通知后,立即从20多公里外的家里赶到单位,组织几名在单身宿舍居住的班组职工进行抢修。那是一块“硬骨头”,需要深入地底近5米的设备内部进行故障修复。8月如火,热浪灼人,设备内部蒸笼般;地面铺着厚厚的铁锈灰尘,人踏上去立即到处飘扬,戴上口罩还让人呼吸不畅。
为了尽快恢复设备,确保第二天修车正常进行,罗发亮没有顾忌那么多,他立即拿起工具,趴在送料螺旋沟槽内,分解起了过桥轴承。罗发亮浑身被汗浸透,含有铁锈的灰尘粘满全身,但他毫不介意,补焊轴承座、车削、抛光……等到故障全部恢复,时针已经指向了凌晨3时!
2014年10月,该段整体搬迁至兴隆场,罗发亮及机修组作为车间突击队,担任了极大部分设备的拆卸、装车及安装等任务。为尽快完成利旧设备的搬迁安装,一个月时间,他全力投入到设备安装工作中,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了转轮装置、120阀试验台等各类探伤试验重点设备的搬迁安装工作,仅仅休息了1天,曾连续工作21天未休息。该段进入试生产后,机修班组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厂段修新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缺陷消除工作。为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转,罗发亮干脆自己出钱在附近农家租了一间住房,作为晚上加班使用,便于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加班处理设备磨合期间发生的各项故障及基础设施消缺。至2014年12月底,罗发亮发现并上报“主库行车无走行板、检修维护存在安全隐患”、“新尾框抛丸机无横向送料机构、造成使用不良”等安全隐患及设备缺陷36项,为段新设备进一步完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爱岗顾家的好男人
工作中,罗发亮是一把好手;生活中,他也尽量担好照顾亲人的角色。他的妻子是该段设备车间的一名职工,看到罗发亮常常夜以继日为现场工装运行奔波操劳,心里既埋怨又疼惜。后来,有两件事改变了妻子的想法。
2010年9月,罗发亮的岳父因为胃出血、心脏病住进医院,医院建议进行搭桥手术,可70余岁的老人难以承受手术风险,经过家人商议,决定住院保守治疗。住院一个月期间,罗发亮主动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每天下班做好饭送到医院,嘘寒问暖,一直陪着老人聊天,隔三差五还会为老人洗脸抹身,直到岳父出院。为巩固疗效,罗发亮还将本在农村生活的岳父接到重庆的家里,一住就是半年,起居饮食照顾得无微不至。白天,他仍然时刻忙碌在设备现场,从未向车间请一天假。遇上加班时,他从不找借口推辞,也从不会因此而提前离开,总是坚持到最后。长期的劳累让本就瘦弱的罗发亮眼眶深陷,整整瘦了一圈。
罗发亮的妻子患有严重的髋关节炎,跑遍了重庆各大医院才查出病因,可医院也没办法彻底一次性治好,只能采取中药和物理疗法缓解症状。病痛发作时,有时整夜睡不着觉,白天连行走都困难。为照顾好妻子,罗发亮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不仅做饭洗碗,辅导孩子的学习,还成了一名兼职的按摩师。当妻子疼痛发作时,他就帮妻子按摩缓解疼痛,从妻子患病以来从未间断。“他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利用所学所知,服务岗位,服务铁路事业,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勇担重责,展现了新时代铁路工人的风采。”该段工会主席尹小林感慨地说。
上图为工作中的罗发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