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辆等系统生产人员需求预测表。 “依靠这个信息系统,我们计算起来既快捷又准确,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工作人员说。
这个系统是西安局劳动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覆盖运输生产主要作业过程,实现了标准体系的快速定位和查阅使用,为全路首个将计算机技术与劳动定额管理体系融为一体的创新成果。
在西安局劳卫处一个书柜里,摞着近半米高的 “大部头”,它们是涵盖9个系统的运输业岗位标准、高速铁路岗位标准、劳动定额标准和生产定员标准,共35个大类、2.35万项数据。
“岗位标准主要解决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力的问题,劳动定额标准主要研究干活消耗多少工时,据此制定的劳动定员标准则解答使用多少劳动力、劳动力干多少活,三者相辅相成,为盘活既有人力资源、科学组织运输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安局劳卫处负责人向记者解释。
沉甸甸的成果饱含着辛勤的汗水和执着的探索实践。从2008年10月起,西安局劳卫处启动 “铁路运输企业劳动定额体系研究与开发”项目。该处干部深入生产站段,逐个岗位写实查定,经过现场调研、资料搜集、反复研讨,历时5年,于2013年形成了劳动标准体系。
以岗位标准体系为例,西安局全面落实岗位准入制度,编制了290个岗位标准,覆盖普速、提速、高速铁路运输生产全过程。到今年年初,全局技术工人持证率达83%,较2009年提高13.5%。
<b>盘活资源,推进劳动组织改革
</b>1月13日,记者来到西安局西安客运段整备车间,主任金玉梅向记者介绍: “铁路局实施库乘分离改革,现在用工111人,解决了以前6000名客运、餐营乘务人员跑完车后到车库看车的问题,大大减轻了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
以Z19/20次列车为例,列车乘务员每次出乘,在西安至北京西间往返两次,在车上值乘48个小时、车库看车40小时。库乘分离改革后,乘务员在站台与整备人员办理交接,看车作业和乘务作业彻底分开,使职工的休息时间得以充分保证。
在运输劳动组织中,西安局实施的客运人员峰谷时段弹性工作制也受到职工的欢迎。西安站劳动人事科一名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2009年,车站工作人员实行三班倒,每班95人,应对客流高峰时段仍感觉人员紧张;实行弹性工作制后,每个班组减少到75人,节约出来的60人组成了2个特勤班,专门在高峰时段应对大客流。这样一来,繁忙时段就有105位职工到岗。这个站还将弹性工作制运用到售票组织、接发列车等方面,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为即将到来的春运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库乘分离改革和弹性工作制只是西安局依据劳动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劳动组织改革的一个方面。他们改革运输行车、基础设施维修、机车车辆维修劳动组织,在48.5对直通旅客列车上推行 “1人1车” “3人2车”值乘方式,将306个电气集中车站道岔清扫工作由车务系统移交电务系统管理,依靠加装远程自动控制系统撤销洋县等8个给水所值班岗位,不断节劳挖潜、提高作业效率。2008年至今,全局先后实施238项劳动组织改革,累计挖潜节约岗位用工10625人。
<b>考核激励,实现 “1+1>2”
</b>如果说岗位标准、定额标准与定员标准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为劳动组织改革提供依据,那么经济杠杆就像一只无处不在的 “无形之手”,以强劲的动力推动着西安局不断深化改革。
这个局对站段按照 “谁改革,谁受益,先改革,先受益”的原则,根据每节约1人奖励1000元、每少节约1人扣罚2000元的标准,对各业务处按系统实施关联奖罚。在西安局去年4个季度劳动组织改革情况考核中,有的单位得到了几十万元的奖励金额。
西安局大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结合系统内各单位特点,分别选取不同的任务指标和质量指标与工资分配直接挂钩,修订完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运输其他业务考核等7项分配考核制度,在3个车务站段打破既有岗位技能工资制度,不断优化岗位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标准。
“所有的改革背后必须有经济杠杆的支撑。”西安局劳卫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将劳动组织改革与经济效益挂钩,让职工切实尝到改革的甜头,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运输效率最大化。”
通过实施劳动组织改革,西安局立足内部挖潜,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了 “1+1>2”。在建局初期,全局职工90588人,营业里程2757公里;截至去年年底,全局职工减少到85261人,但担负的营业里程却增加到4659公里,是建局初期的1.7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