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常宏
图为邹宪荣在检查线路。陈际先摄
膨胀土,是一种高塑性黏土,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等特性,是工程界面临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之一,被称为 “地质癌症”。
百色工务段仑圩线路工区管辖的9公里线路穿越膨胀土地段,其中强膨胀土地段达3.39公里。由于受“地质癌症”的困扰,1997年南昆线开通以来,仑圩线路工区的线路质量一直排在全段倒数位置。工区线路质量不高,每月轨检车检查时职工都被扣奖金,导致大家工作积极性不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2007年8月,在林逢工区与膨胀土打了10年交道的邹宪荣调任仑圩线路工区工长。 “要走出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必须尽快找到治理膨胀土的办法。”刚一上任,邹宪荣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领着职工夜以继日地对9公里的线路进行全面排查,发现了 “线路方向差、漫洼地段多、轨距超限多”等一系列问题。
症结找到了,邹宪荣又着手制订整治方案,烧起了新官上任的 “三把火”。他采取 “一检 (加密线路检查频次)、二垫 (通过上垫板微调线路几何尺寸)、三捣 (对重点病害处所加大捣固力度)”措施,集中力量整治强膨胀土地段病害。
那段时间,邹宪荣带领大伙儿见缝插针地挤时间,早上提前1小时出工,晚上推迟1小时收工,在工区1公里以外作业就带午餐到现场,以节约路途耗费的时间。
经过3个月的集中整治,工区线路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职工平均扣分从20分减至4分。虽然几个月来工作量翻倍,但拿到奖金的喜悦使大伙儿增强了信心,激发了斗志。
由于强膨胀土地段线路沉降量大,最严重地段每年道床下沉量达200毫米,导致仑圩线路工区的补砟、抬道、捣固任务重。其他工区每年线路需补砟一两车,而仑圩线路工区每年补砟量则超过30车,工作量惊人。
“说我们的工作量是其他工区的2到3倍,并不夸张。”工区职工蒲炜说,仑圩线路工区是全段唯一配备小型液压捣固机的工区,平均每年线路捣固里程达19公里,相当于把所有线路捣固两遍,等同于一个机队的捣固作业量。
邹宪荣认真分析每次整治病害情况,摸索强膨胀土变化规律,不断总结经验。2012年,他编制了 《强膨胀土地段线路设备整修表》,标注出23处病害的处所特点、整修方法、整修周期。 “现在只要按照这个图表作业,对付强膨胀土病害没有问题。”邹宪荣自信地说。治理膨胀土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 “以前我们怕轨检车来被扣钱,现在我们盼轨检车多来得奖励,真是质量出效益。”蒲炜说。线路质量好了,职工收入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2008年以来,仑圩线路工区的线路质量始终位居全段前茅,从 “落后工区”转变为 “先进班组”,邹宪荣也被大伙称为 “地质癌症”的克星。近年来,工区先后获得南宁铁路局优秀班组、优秀党内品牌和广西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