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康屹 林小静
图为李天恩﹙左二﹚正在现场采访。 樊康屹摄
“在与钢轨石砟相伴的岁月中,铁路工务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感染着我、激励着我。”38岁的侯马北工务段党委办公室干事李天恩,是一名有着20年工龄的 “老工务”。多年的线路工经历,让他对铁路一线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虽然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作为中国铁路日新月异发展的经历者、见证者,我想把铁路正在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感染更多的人、激励更多的人……”
5年前的一天,当时还是一名线路工的李天恩,看到 《人民铁道》报刊登了大同工务段王家湾养路工区占更江的新闻报道,被占更江的事迹打动。他想,在自己的身边,也有一群像占更江一样平凡、朴实的线路工,如果用笔去抒写他们、讴歌他们,就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铁路、理解铁路、认识铁路。
有了这个想法的李天恩,把业余时间全部放在提升写作能力和素材收集上。他听说另一工区工长张少阳带领职工连续奋战4个月,打了一场设备质量翻身仗,便把自己采写的第一个目标对准了张少阳。带着满腔热情和对工务职工的深厚感情,李天恩利用休息日赶赴侯月线郑庄线路工区。然而,两人见面后,李天恩却不知该从何问起,更不知道该问什么。第一次采访的失败,让李天恩更加努力地学习相关新闻写作知识。半个月后,李天恩再次采访了张少阳,但熬了几个晚上写出来的稿子,身边的工友看后说像流水账、没意思。这让李天恩有些泄气。
再次遭遇挫折的李天恩开始苦心学习新闻写作技巧,从报纸和网上查阅大量的获奖稿件及专家点评。一个多月后,李天恩第三次找到了张少阳。这次,他却不提采访之事,而是与张少阳同吃住同作业,用心感受张少阳的精神世界,终于写出了 《党员工长张少阳》和 《实在人张少阳》两篇人物通讯。这两篇人物通讯分别刊登在 《人民铁道》报和 《太原铁道》报。单位同事们看了文章后,纷纷为李天恩和张少阳竖拇指,并表示要像张少阳看齐,守好每一条线路。
同事们的赞誉和单位的支持让李天恩更加执着于新闻采写。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自己知道的新闻线索告诉李天恩。他先后写出了 《甘当铺路石的尉生平》 《用汗水点亮青春》 《寂寞大山的安全守护者》等人物通讯。《铺设平安路的普通人》 《科技创新领头雁》等多篇人物通讯还发表在新华网上。
不断采写实践使李天恩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2012年,李天恩调到侯马北工务段党委办公室工作,这让李天恩更加执着于新闻宣传。几年来,他采写的 《把职工的事放在心坎上》 《打赢集中修施工会战》等稿件分别发表在 《人民铁道》报和 《太原铁道》报,他在 《工人日报》 《科技日报》及中央网络媒体刊发稿件多达462篇,将铁路的 “好声音”传播得更远。2014年11月,李天恩被评为全路 “十佳网络信息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