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培清 本报通讯员马艺容
节假日、春运高峰期,在人流如织的郑州站站前广场或候车大厅,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带着一群和她年龄相仿的老人,或耐心回答旅客咨询或为旅客送水。
这位老奶奶名叫左春秀,今年82岁,是郑州站一名有着65年党龄的离休干部。在离开工作岗位后的近30年时间里,她主动放弃安逸的晚年生活,将旅客的困苦化解于举手投足间,将人间的大爱体现在一言一行里。近30年来,她先后获得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全国铁路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河南省先进离退休干部”及河南省2012“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和 “郑州铁路局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我已步入耄耋之年,名利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只要看着途经郑州站的旅客走得顺心,看着身边的人平安快乐,我就感到很幸福。”面对各种赞誉,左春秀心静如水。这是一名老人对人生的参悟,更是宽阔胸怀的体现。
1989年,56岁的左春秀从车站纪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人退了,可脑海里如织的客流、职工忙碌的场景和操心孩子的眼神没 “退”。左春秀的家离车站不远,她有事没事就喜欢往车站跑,给旅客倒水、抱抱旅客的孩子、回答旅客的咨询……离休后的左春秀心里有了一份牵挂、一份惦记,多了一片安享晚年的天空、充实生活的领地。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在服务中找到快乐的左春秀决定把身边身体好的离退休老同志组织起来,共同为旅客服务。1993年,在她的组织下,郑州站成立了第一支 “老年义务服务队”。每当春运、暑运、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期, “老年义务服务队”就会出现在车站,给旅客免费送水、发放乘车指南、宣讲铁路安全知识,对旅客提出的各种问题都按照 “问一答五”的标准给予满意的答复。在左春秀的影响和带动下, “老年义务服务队”由最初的十几名离退休老同志发展到现在的150多名老同志。2013年12月,“老年义务服务队”被郑州市授予 “老年雷锋团”荣誉称号。
在义务服务中,左春秀发现常有旅客因为钱包被盗陷入出行困境。她发动老同志捐款,建立了 “困难旅客服务基金”。近10年来,他们利用服务基金帮助1万多名旅客解了燃眉之急。
“我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是爱打听、爱帮忙。”除了旅客之外,哪个职工家里有困难,左春秀总是倾力帮助。2002年5月,得知一名客运员患白血病后,她捐款2000元,同时发动老同志捐款3650元。2003年7月,得知一名职工的儿子患重病,她捐款800元,发动老同志捐款2000元。
作为车站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左春秀的爱心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每年的寒暑假是左春秀忙并快乐的日子。由于铁路工作的特殊性,许多职工的子女都是独自在家过假期。孩子们生活单调,家长们操心牵挂。
经过实地调查,左春秀在车站的支持下建起了青少年活动站。每当寒暑假时,活动站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听着一声声 “左奶奶好”,左春秀满脸笑容。这些年来,左春秀带着孩子们参观了郑州科技馆、河南省博物院、郑州站史陈列馆,并邀请一些老同志给孩子们讲公民道德小故事。仝世鑫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爷爷、奶奶们讲的一个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左春秀还将人间大爱洒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她连续16年向江西、河北、河南省7个贫困地区的学校捐款3万余元。四川、云南等地发生地震后,她第一个走出来捐款,共计捐款6000多元……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当这个人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那这个人的生命就会像青山绿水一样,永远不会逝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