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荣倖
12月26日8时整,D211次动车平稳驶出贵阳站,奔向800多公里外的广州。这一刻,梦想终于照进现实,贵州人民迎来“高铁时代”!记者有幸坐上这趟首发列车,与旅客一同感受这段“从大山到大海”的高铁之旅。“开了!开了!”在动车启动的一瞬间,乘客们忍不住互相“提醒”。“又稳、又快、又舒适”、“漂亮,车里车外都设计得漂亮”、“动妹气质好、长相美”……坐上崭新的动车,乘客们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就冲这速度、这服务、这硬件,这200多块的票价太值了!”贵阳市民李洪波道出了第一次乘坐高铁的感受。
贵广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从起点站贵阳北到终点站广州南仅需4小时,比过去坐普速列车节约了16个小时。
64岁的李国志和61岁的谭云芬都是退休教师,听说贵广铁路售票的消息后,立刻让儿子给订了票。“以前想去广州,儿子都不让去,说坐车时间太长不放心。现在高铁通了,儿子主动说可以坐高铁去广州看看。”李国志老人笑着说,“也欢迎更多的外省朋友来贵州看黄果树瀑布,感受我们的民族风情。”“真快啊,时速248公里了。”7号车厢里,身着苗族服装的陈跃明望着着车厢里的显示屏说。陈跃明是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支部书记,他和其他两名苗族村民提前一天赶到贵阳,特地来感受这趟首发动车。“以前从我们县城到贵阳要坐10多个小时的火车,现在1个多小时就到了。相信高铁的开通能给我们县、我们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让我们的生活得变更好!”陈跃明满怀憧憬地说。
车外风景如画,车内热闹非凡。从云贵高原到珠江三角洲,D211次动车一路飞驰。乘务员穿上靓丽的苗族服装,为乘客们献上动人的苗家歌曲;旅客们则兴致勃勃地拿着手机、相机拍照留念。
贵州和广西每年有上千万人在珠三角务工,高铁的开通为这个庞大的人群建立了便捷的集散通道,也为务工者和家乡的亲人提供了更多相聚的机会。
11岁的杨望胜和6岁的杨旺成是两名来自榕江县苗寨的留守儿童,母亲长期在深圳打工。这一天,姐弟俩跟着外婆坐上了动车,踏上了与母亲重逢的旅程。“我们1年多没见到妈妈了,我们要去深圳看妈妈了。”姐姐饱含期待的眼中泛着泪花,旁边的弟弟低着头不说话。一旁的外婆说,弟弟想妈妈的时候总是不吭声,以后见面的机会就多了。“63年前,我从息烽县到贵阳开省政协会议,坐着马车颠簸了一天一夜。今天,第一次坐上我们国家自己建的高铁,看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的感受只有两个字:幸福。”回忆着过去的岁月,对比着今日的剧变,年近90、在息烽县当了近30年副县长的郭启珍满心感慨。
其实,让郭启珍感到幸福的,除了国家的强盛,还有“小家”的温暖——她是这趟首发动车上两名“动妹”杨哲宇勤、杨星的奶奶。“奶奶,给您加点热水”、“奶奶,空调开着热,我给您松松围巾”……两位孙女会抽空闲时候来看看奶奶。看着孙女忙碌的身影,郭启珍满是自豪。
经过4小时9分的行驶,D211次首发动车于12时9分准点停靠在广州南站。在中国西南大山与南部大海之间,高铁搭建了一个便捷、经济、安全的现代化通道,承载着3500万贵州人民的梦想通往更加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