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库

“你只要带着一只罗盘,把它展开放在列车窗口的桌上,它就可以告诉你,在令人目不暇接的桥梁与隧道间,列车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曲折。”这曾是《中国经济导报》刊发通讯《一条铁路一段史诗》的开头语。现在,列车正在该篇通讯中提到的桥隧相连曲折的线路上铿锵前行。这条铁路,就是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

战山斗水雄心见

成昆铁路、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宇宙飞船采集的月球岩石,象征人类进入宇宙、征服自然的三件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被授予“联合国特别奖”。所以,成昆铁路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这条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和工程之艰巨,均属前所未有。成昆铁路由海拔5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起,逆大渡河、牛日河而上,穿越海拔2280米的沙马拉达隧道后,沿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再溯龙川江上行至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全线有700多公里穿过川西南和滇北山地。铁路所经地区,由于历次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全线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烈度7至9度地区,其中通过8度和9度地震区长度有200公里。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曾被外国专家断定为“修路禁区”。为向世界形象地展示这条铁路,让各国人民直观地感受这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1974年,中国政府送给联合国一件特别礼物——成昆铁路象牙雕。40年以来,这件牙雕一直陈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厅。

前来参观游览的人,一进大厅,便被这座牙雕深深震撼,感受到成昆铁路的雄浑,成昆铁路的大气,并通过联合国总部大厅这个特殊的平台,传遍世界,吟诵着一首始终高扬的主旋律——不朽的成昆魂!

列车从成昆线最高点红峰车站出发,便一头扎进深入大山腹部的隧道,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列车行进的轰响在回荡,机车大灯射出强烈的光柱,刺穿无边的黑暗,这便是当时中国铁路最长的隧道,全长6公里多的沙马拉达隧道。

坐在车内,凝望什么也看不清的窗外,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让人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遐想。

在成昆铁路通车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运送过的旅客以数亿人次来计算,但不知是否有人坐在飞跨群山激流的列车上认真思索过,成昆铁路运营管理的难度和运营安全的考验是什么?是山区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是必须面对的汛期防洪、多发落石、难以防范的泥石流以及突发的地震灾害。

在这样险恶和严峻自然条件下的铁路运营和从事铁路生产的职工,他们深深积淀和传承了一种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这就是成昆人常说的“战山斗水保畅通”的成昆精神,这种精神是他们一次次面对自然灾害,一次次奋力排险的动力。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至今都令人难忘的成昆英雄事迹。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戴启宽都要带领那个曾经闻名全路的“孤石危岩小组”冒着生命危险在线路两侧的悬崖峭壁上攀援,他们时而匍匐上攀,时而手脚并用,在灿若云霞的朝晖中,在电闪雷鸣的暴雨中,他们的雄姿就和20多年后上演的美国大片《蜘蛛侠》里的主人公那样相似,但他们的工作目的是那样简单——排除山崖上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的隐患,人生目标是那样单纯——确保成昆线的畅通无阻。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简单和单纯,他们是那样真实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小路巴掌宽,机器要上山,怎么办?天崩地裂一声喊:抬上肩!”这首诗是修建成昆铁路时诞生的,上个世纪80年代还在成昆线广为流传。既然机器都能抬上肩,对铁路行车造成威胁的孤石危岩的隐患就一定能在我们手里排除,我们也要为那首诗续上一句:“战山斗水雄心见!”

孤石危岩小组由此应运而生。

历史注定要给孤石危岩小组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成昆铁路职工耀眼的风采。

有人说,进了孤石危岩小组,就有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若是稍不小心,一脚踏空,就会从悬崖上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1974年的一天,整治队第一任工长白清芝,在悬崖上安设天梯作业时,保险绳被锋利的岩石磨断,坠下悬崖不幸牺牲。

戴启宽领着工友在悬崖下找到浑身是血,已经昏死过去奄奄一息的白清芝,将他紧紧抱在怀里,大声地呼唤白清芝的姓名,要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

白清芝终于缓缓睁开眼睛,无力地望望围在自己周围的工友,又看看戴启宽,十分费力抬起一只手,指着悬崖,吃力地说:“一定要把这些危石孤石清理干净!你们一定要做到!”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可以看见英烈们在临终之际,都会留下响亮的、鼓舞人心的豪言壮语。然而,白清芝在弥留之际,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却用微弱如游丝的声音留下这样一句简单而目标清晰的话。这话是用最后的生命迸发而出的!这样的嘱托,让戴启宽和他的工友们无法拒绝,只能踏着英雄的足迹奋力前行!

多年以后,为纪念那些为成昆铁路英勇献身的烈士们,成都车辆段创作了舞剧《木棉花开》,向人们讲述了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生前,他们在成昆铁路上艰苦奋斗;生后,他们长眠在成昆铁路旁,日夜守护着他们钟爱的这条铁路。每年春天木棉花开时,那是烈士们英勇精神的再现,也是烈士们传承的战山斗水保畅通的成昆精神的绽放。正是在成昆精神的感染下,舞剧《木棉花开》的男主角王忠林不仅成为路局青藏车首批乘务长,而且一干就是6年,他也像成昆烈士们一样,把他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青藏高原上的青藏列车。

戴启宽成为孤石危岩小组的第二任工长后,继续带领工友们与山斗,与水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但戴启宽他们战山斗水时,并未感到什么无穷的乐,而是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对战友承诺的履行。尽管这种责任和承诺可能随时让他们面对死神。

究竟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戴启宽实在是记不清了。一次,戴启宽在尼日站附近的半山腰上用水泥砌补一块岩石,突然,山顶上滚下一块石头。听到响声,他急忙一闪身,但尖锐的石头把他左肩划开了一个大口子。“假如当时我躲闪得慢一点,也许就会去追随白清芝了!”多少年以后,每次他谈起此事,他都是这样如实地说。

1988年7月的一天,戴启宽带领工友们在成昆线K286公里处左侧山崖上处理一块危石,不想惊动了旁边一窝马蜂。顿时,成百上千只马蜂向队员们袭来。“快撤!”戴启宽大喊,他和副工长黄昌伦、班长张贵红三人断后,掩护队友撤退。疯狂的野蜂发出阵阵轰鸣,朝他们三人身上一阵“狂轰滥炸”。踉跄逃下山后,三人被紧急送往最近的医院。一个星期后,黄昌伦和张贵红伤愈出院,戴启宽伤势最严重,在医院住了整整1个月。伤是好了,可三人身上都留下了数十个豆大的疤痕。

应该说,有了戴启宽他们这群忠诚的卫士,成昆线的安全系数就会相应提高,然而,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成昆铁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要不时挑战铁路职工那早已绷得紧紧的神经。

那是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夜晚,那是一个令无数人感动的夜晚,那更是一个让无数人崇敬英雄的夜晚!

6秒,成为这一晚的特定时间;6秒,更是成为这一晚英雄壮举的符号。

历史记住了这一天——1981年7月9日。连续不停的大雨、暴雨交替地朝大、小凉山的崇山峻岭和铁道、桥梁上拼命泼洒。此时,已是凌晨1时41分,从格里坪开往成都的442次普通旅客列车在尼日车站与成都开往金江的211次旅客快车交会后,徐徐离开了站台。

列车转过奶奶包隧道的曲线,机车的前灯突然扫到了利子依达桥对面,一向很熟悉的护路房倒塌了,钢轨也不见反光……司机王明儒脑海刚蹦出“不好”的字样时,手里同时动作,一把撂下了死闸,机车的风压表的指针一下子从“5”降到了“0”,闸瓦紧紧抱住车轮,溅出一束束火星,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在泥石流冲毁利子依达桥的瞬间,两台机车和行李邮政车及三节旅客车厢无法避免地冲下了被毁的桥下,机车、邮政车和一节旅客车厢随即又被泥石流卷进了滔滔翻滚的大渡河中。

正是用生命撂下的一把闸,才使8号车厢在未断的一孔桥梁上停了下来,使7号至1号车厢经过一阵猛烈冲动后安然地停在隧道内,保全了千余名旅客的生命和价值数百万元的国家财产,使这次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从王明儒撂闸到列车完全停稳,只经过了短短6秒钟!

转瞬即逝的6秒,是那样短暂,又是那样漫长!

说短暂,不过就是眨了几下眼的工夫。说漫长,是因为在这短暂的瞬间,成铁人的成昆魂化为永恒!

这6秒,是终于职守情操的升华,是人性光芒的绽放!

传承未让女人走开

当年成昆铁路职工战山斗水的事迹,今天用文字无论怎样书写,都还是略显苍白,但无论怎么说,成昆铁路人与天斗,与地斗,是战士,更是哨兵。

成昆铁路通车近半个世纪,铁路职工早已换了一茬又一茬,现在的青年职工或许根本不知道白清芝这位长眠于成昆线的英烈,或许也不知道白清芝当时喘息着用微弱的声音说过的铿锵话语,但代代相传的成昆精神铸就了他们坚守实干的毅力和忠于职守的责任心。

成昆线的关村坝车站三面都是高达400余米的陡岩峭壁,面对湍急的大渡河,整个小站在两条铁路隧道之间只有 500余米的空间,列车经过小站只需十几秒钟。出了关村坝车站,紧接更为险峻的“一线天”峡谷。在大渡河畔,凉山裂谷,名为老昌沟。沟两边山壁陡峭,平行相对,沟深达200余米,宽仅50余米,从沟底仰望天空,好像一条蓝色的绳索。一线天峡谷上的桥,是世界上最长的大跨空腹铁路石拱桥。路过的彝族老人指着一个隧道口说,当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隧道里,他一边看着在粉尘中钻岩石的工人们,一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不过,现在一线天桥加了“帽子”,穿了“衣服”——水泥面,看着和过去的石材不一样。一根柱子如擎天巨柱把半座山给锁固撑住,上面刻着“天下第一柱”五个大字,另一根如擎天巨手把半座山给锁定托住,上面刻着“世上无双壁”。

山崖下、急流边的尼日车站,位于大峡谷的边缘,背后是咆哮的大渡河,车站7名职工常年以山为伴,在这里都工作了10年或20年以上,站长李红卫更是在大山里工作了29年。截至2014年8月31日,车站已实现安全生产12378天。在取得安全成绩的背后,他们要在孤独、寂寞中付出更多的艰辛、承担更大的责任。每当寒暑假时,车站职工的妻子会带着儿女们到大山深处的车站,让儿女看看自己的父亲,自己看看丈夫,尽下当妻子的责任。因为女人的到来,孤寂的小站平添了生机。当她们目之所及直插云天的绝壁和波涛翻滚的大渡河时,她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山区铁路职工的女人,平日里的烦恼、埋怨全被峡谷、大河所融化,而丈夫所肩负的责任和需要忍耐的寂寞,更需要作为山区铁路职工女人的理解,女人的肩上要帮丈夫多承担一份家庭的责任。像这样在大山深处、与世隔绝的艰苦小站,还有关村坝、长河坝等许多车站,还有许多长期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可亲可敬的职工以及他们的家属。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一部名为《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电影风靡全国。不看电影内容,仅看片名,就足以让人感到震撼,感到强烈的阳刚之气。

在成昆线,为确保线路的安全畅通,广大职工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艰苦卓绝的斗争,丝毫不亚于一场漫长的战争。但在这场遥遥无期的战争中,女人没有走开,她们明明知道“战争”的危险与艰苦,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卫成昆铁路的战斗中。

成昆铁路k246防洪看守点由4名女性值守,这是西昌工务段唯一一个以女职工名字命名的防洪看守点——章显蓉防洪看守点。

章显蓉看守危崖2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她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大山,把自己的人生融进了在危崖下穿行的铁路,警惕的眼睛始终紧紧地盯牢危崖峭壁。

一双眼睛,几块石头,就是章显蓉的全部人生。寂寞枯燥,也成为她生活中的全部,个中滋味旁人是无法体会的。孤寂中不乏惊心动魄,惊心动魄中更显她的刚毅果敢。

在漫长的岁月里,她没有出过任何责任事故。这样的成绩也确实够让人羡慕的。有人说是她的运气好,事故没有找到她。

但了解她的人却不这么认为。要说运气,那就是她对工作的认真,自己不仅是睁大警惕的眼睛,而且把整个身心都扑到悬崖上,用心去感受大山的呼吸,去倾听大山心脏的跳动。

她对安全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是在2009年。那年7月26日16时10分,整个山野山岚环绕,细雨蒙蒙,能见度极低。她正在值班,突然从昆明方向的山上传来奇异的声响。她循声望去,大吃一惊,只见山上飞石轰轰隆隆滚下,打在防护网上嘭嘭作响。

她急忙拿起电话,通知柏村站,赶快拦停86986次货物列车。柏村站回答,列车于2分钟前已通过。她一分钟都不敢耽搁,又急忙通知k249看守点拦停列车。看守点回答列车刚刚通过。

连续两次都没拦住,章显蓉真的急了,她顾不得多想抓起对讲机:“k246看守点呼叫86986司机!k246看守点呼叫86986司机!有险情,停车,停车!”

列车司机听到呼叫,一把闸撂下,闸瓦紧抱车轮,摩擦得火星四溅,终于停稳了。司机跳下机车一看,只见两块箩筐大小的石头已经上道,距列车仅有20多米!

事后查明,这次落石是因山上修公路挖掘山体造成。西昌工务段找到当地政府妥为解决,杜绝了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她独守深山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事情发生不知多少回。尽管她没有听到过白清芝“一定要把这些危石孤石清理干净”的临终遗言,但这样的话语早已潜移默化地融进她的心灵。上班时只要遇到下雨,她都要穿上雨衣冒雨巡视,还要顺着隧道旁的梯坎爬上山,看是否有危石威胁线路安全。休班时,凡是半夜下雨,她都要被惊醒,担忧危崖上的碎石。一天夜里,她睡得迷迷糊糊,突然被雨声惊醒,忙伸出手到床边抓信号灯。手连着划拉几下没抓着,这才清醒过来,原来是休班在宿舍里,不禁哑然失笑。

她在这人迹稀少的大山里日复一日,与寂寞为伴,年复一年,与大山为伍。白天的寂寞倒还好打发,但夜晚的寂寞就有些折磨人了。虽然工区为了值班女工的安全,特意加派一名女工来陪伴值班,但还是时有意外发生。那是一个夏季的夜晚,山坳里闷热得没有一丝风。章显蓉和另外一名女工接完一趟列车,已是深夜,她们在看守点外坐了一会儿,那名女工进去倒开水时突然发出恐怖的尖叫声。章显蓉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马上冲进去。那名女工一手拉着章显蓉,一手哆嗦着指着床下说:“蛇,蛇!”

章显蓉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条锄把粗的蛇盘在床下,正朝她们吐着红红的信子。她们不敢上去打,也不知该怎么办,与这条蛇僵持了很长一阵。幸好一名巡道工经过这里,她们像是遇到救星一样喊住他。这名巡道工进来,就打起蛇来。这场人蛇大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算把蛇消灭了。当巡道工离去,消失在浓浓的黑夜里时,她俩浑身还在不断地打颤。从那以后,她们在看守点专门准备了一根长木棒,只要发现有蛇,就用木棒敲击地面或物体,弄出响动,将蛇惊走。

当然这仅是来自野生动物的威胁,但更多的是与坏人的斗争。K246看守点面积不足3平方米。里面摆放一张单人床、一张小桌后,就挤得满满的。看守点的上方是用钢轨、角钢和圆钢焊成的护拦网。就是这些也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贪欲,深更半夜经常有贼来进行盗割。章显蓉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用对讲机呼叫车站的民警前来抓贼。

列车在成昆线上飞驰,发出雄壮的轰鸣,在这充满阳刚的声响中,不仅有不朽成昆魂的传承,还有少许危岩看守女工的柔美合声,让列车进行曲更加响亮,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吟唱着成昆魂永远的颂歌!

永远的成昆魂

成昆魂是不朽的,不仅是一代又一代成铁人的历史传承,更是一代又一代成铁人战山斗水,抗大洪、抢大险的防洪精神。

尽管经过近半个世纪不懈地努力整治,成昆铁路抗洪、抗灾能力有很大提高,然而,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全局管内地震灾害不断,截至目前,仅3级(含3级)以上地震就达1200余次。地震频发,造成地质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对铁路抗洪防灾是更新的更严峻的考验。

成昆线上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几乎在同一时间里,爆发了17处水害,一处比一处规模大,一处比一处灾情严重,集中分布在白果至普雄崇山峻岭间的47公里线路上。

这是2012年6月16日夜间发生的。这是一个不平静的雨夜。“特大暴雨这么集中!”在西昌工务段的调度室里,值班调度李惠宏关注着卫星云图,这位从事调度工作10余载的调度员忧心忡忡地看着卫星云图。“成昆线下普雄站内围墙垮塌覆盖站内1线。”22时35分,冒雨巡查人员向李惠宏电告了水害情况。水害最为严重的有两处:成昆铁路K355附近洪水冲毁路堤致钢轨轨排悬空200多米,被上万方泥石流堵塞K391附近的涵渠,并有6000方泥石掩埋线路。“像这样的大型水害十多年没发生过了。”西昌工务段白石岩桥路工区工长肖清志感慨道。

险情来得太突然了,决不能让它继续!险情对旅客列车威胁太大了,决不能让它得逞!李惠宏发布的一道道命令,拉响了抗大洪、抢大险的警报。抢险大军冒雨前行,向现场疾速挺进。

下普雄站值班员接到封锁线路命令,沿线16趟运行中的旅客列车被及时拦停。灾害现场,一边是峻峭的高山峡谷,一边是奔腾的大渡河,如不及时拦停旅客列车,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路局应急抢险指挥中心紧急启动抢险预案,紧急调集备用片石车70余车,挖掘机8台、装载机6台、自卸式卡车8辆开赴抢险现场。抢险人员三班倒,抢险机具人歇机不歇,一场防洪抢险的攻坚战昼夜不停。

17处水害,经过2000多名抢险人员连续四个昼夜艰苦奋战,这条40多年前18万铁道兵从山肚子里掏出的铁路,从风雨中走来,依然安全畅通……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群传承了成昆精神,具有成昆魂品格的成昆人。

这种精神经过成昆线广大职工近半个世纪的培育和发扬光大,不仅仅属于成昆线,而是属于全局13条干线的抗洪精神。路局每一次的抗洪抢险无不体现了战山斗水的成昆精神,它是成铁精神的灵魂。

2013年7月28日,内六线大关岩窝山大面积山体滑坡。险情传来,无需动员,职工自觉地赶往险情现场。司机刘虎开足马力,黑夜狂奔。往日上工地,都是从洛泽河上一座窄窄的便桥上过去,此刻他赶路心切,车子冲过了便桥,一刹车,汽车正好端端对着滑坡坍塌地段。一看表,从车间出发抵达现场,仅用了11分零50秒,滑坡发生坍塌在零点37分,距现在仅15分钟。如此神速,犹如天助。隔河望去,眼前景象,让所有的人心惊肉跳:凌空直泻的滑坡,响声如雷,震耳欲聋;疯狂的石头,相互撞击,烟雾弥漫,火花四射。

岩窝山下,一片狼籍。站在下坝中桥内江一侧,朝昭通方问望去,不见隧道洞门,堆积的滑坡体如一座小山,阻断了视线;仰起头望山巅,滑坡掠过之处如一道高悬的黄色瀑布,令人心怵;铁路线路被埋90米,路基损坏1100米,隧道洞内被汹涌的石头入侵15米,下坝中桥外侧的托架、护栏、步行板、电缆槽,如遭外星人偷袭,不见了踪影;更吓人的是240米长的轨排,跌落桥下,在斜坡上倚着,成了“过山车”轨;一公里内的钢轨扭曲变形,成了麻花。可见当时滑坡的疯狂野性。滑坡总体量约100万立方。

经过现场认真勘察,局抢险指挥部确定了“自上而下、分批减载、永临结合、分步实施”的抢险方案。路局紧急抽调了工务、车务、电务、通信、供电、车辆各部门组成了抢险大军,并从中铁八局等五个建设单位紧急调集大型抢险机具汇集岩窝山下。

“先抢通后整治”,经过2000多名抢险者19个昼夜的鏖战,最后一颗螺丝拧紧了,最后一块夹上牢了。8月19日23时59分,57102次列车,通过滑坡地段,高昂的风笛,响彻云天,工地上欢声雷动,乌蒙山见证了这一庄严场面!所有的抢险者永生不忘这一光荣时刻!

2014年夏天,川黔、渝怀、沪昆、黔桂4条铁路干线同时中断,西南铁路路网“半壁江山”陷入“瘫痪”状态,前所未有的洪水灾害考验着成都铁路局。仅7月14日至17日,成铁局共发布100多个客运调度命令,调整400多趟旅客列车运行秩序,其中100多趟列车绕行、200多趟列车停运,共为受阻旅客办理退票或改签30多万张,受理旅客网络问询30万条。

面对考验,路局抗洪抢险现场指挥部明确“先通后固、永临结合、确保安全、抓紧开通”抢险原则。

太白镇是川黔铁路线上一个平和而安静的小镇,一条清澈的松坎河穿镇而过,景色怡人。7月14日18点30分后,这座安静的小镇陆续涌入了上千人。大型机具昼夜轰鸣、人声鼎沸……

泥石流规模持续发展,路局不断增派人力物力赶赴抢险现场。截至16日19点许,抢险现场集结了1200多名抢险人员和30台大型机具。泥石清挖工作在雨中、在狭小的抢险场地有序推进。抢险人员采取水冲和人工同步清挖的方式,清理淤积在泥石流坡面上约7000余方的泥石。

为防止次生灾害,抢险人员用挖掘机在滑坡山体的坡面挖出了长约一公里的排水沟,有效地将地表水和间歇降雨进行导流。一条临时修建的、长约13公里的施工便道为装载机、运碴车等大型机具进入现场转运泥石提供交通保障,也有效地提高了进度。

与此同时,川黔、渝怀、沪昆、黔桂4条铁路干线上,像这样的抢险战斗同步展开。仅7月14日至17日,路局投入各类水害抢险人员就达5000多人。经过70余小时的昼夜鏖战,全局运输生产秩序得到恢复。

这是最精彩的定格。它的定格是成昆精神,是抗洪精神,是坚守实干、创新奋进的成铁精神。

这种精神过去是我们战山斗水保畅通的法宝,今天,山区铁路面临的安全压力无时无刻不警示着:成铁局的安全风险是全路之最。在这种新形势、新要求下,成昆精神不仅是我们确保安全的传家宝,更是我们抗大洪、防大险的精神支柱。

当年,外国铁路专家发出的“即便建成投用,频繁的山地灾害也会将它变成一堆废铁”的预言,在永远的成昆精神前破产。

今天,西南铁路现代化发展昭示着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成昆精神,在不朽的成昆魂感召下,一步步艰辛而执著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