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荣倖 通讯员 薛艳
蒋玉贵,33岁,成都工务段淮口线桥车间助理工程师。2001年12月,蒋玉贵退伍返回家乡四川,进入西昌铁路技校培训,从此与铁路结缘。经过两年岗前培训,2004年9月,蒋玉贵正式成为一名铁路职工。
10年里,从路局“先进生产者”、“先进党员”,到全路“火车头奖章”,蒋玉贵年纪不大,拿奖却不少。每每提到他,工友们总会竖起大拇指。在工友们看来,蒋玉贵不仅是业务能手,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能将大家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带领整个团队一起进步。
走马上任“新兴镇”
2004年9月,经过两年岗前培训的蒋玉贵被分配到成昆线上一个偏僻的小站工区——马村线路工区。当时的工长、曾获全路“劳动模范”称号的陈安贵成为了蒋玉贵的师父。报到的第一天,师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线路工的工作靠的是多问、多干、多看!”面对师父的教诲,蒋玉贵用力点了点头,习惯性地回以一个军礼。
师父的教导加上个人的努力,让蒋玉贵很快赢得了领导和职工的信任。2010年,随着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蒋玉贵被调入新兴镇线路工区任工长。新兴镇工区管辖正线34公里,站线21公里,道岔60组。刚到新兴镇时,工区缺少定员,却要管辖数量众多、规格复杂的机械设备。加上工区位置偏远,大家吃饭、休息都极为不便,更谈不上什么娱乐休闲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组建的工区队伍在思想上出现了不统一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蒋玉贵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默默思考着怎么才能让大家打起精神来。
让大家略感意外的是,新工长蒋玉贵并没有因此责备任何人,而是招呼上大家伙,商量怎么改善生活条件。蒋玉贵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伙食问题,让大家吃饱吃好。于是,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跑前跑后,联系材料,动员职工,大家齐心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好了一个新厨房。随后,蒋玉贵又寻思着怎么提高大伙儿的生活质量,带领大家在工区边开拓出一块空地种蔬菜……慢慢的,大家的工作干劲也越来越足,工作效率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除了注重在生活上照顾职工,蒋玉贵在管理上更是有着自己的一套。在他任工长后,工区的每项管理制度都要经过职工的评议和签认。执行制度要大家定、大家管,大家共同遵守。为此,蒋玉贵和工区职工一道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工区的工作制度,细化和完善了《防护员考核办法》、《设备质量考核办法》等多项基本管理制度。由于一开始就是由大家一起商量,一起确定,因此职工从心眼里接受这些规章制度,谁也没办法搞特殊化。一次,在更换重伤钢轨时,“天窗点”作业前准备工作没有按规定操作,被蒋玉贵当场制止。下班后,他立即召集大家召开了工区安全分析会,对违章作业的危害性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在当月对带班人员进行了考核。
主动请缨“成绵乐”
今年6月,为响应支援成绵乐客专号召,蒋玉贵主动申请调至成绵乐成精调施工队,任副队长兼书记。
成绵乐专线对线路几何尺寸的要求几近苛刻。轨距控制在0.5毫米以内、水平控制在0.5毫米至0.8毫米、顺坡控制在0.2毫米以内……每一个精确的数字背后,不光需要现场作业的职工们一丝不苟,更需要施工盯控人员的严格把控。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作业经验,蒋玉贵每天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检查线路情况,看似轻松的差事,实则需要加倍的耐心与责任感。在进行逐枕检查时,不仅要对线路的几何尺寸进行精准控制,还需要注意是否有松动未紧实的锚,是否有未锁固的扣件,是否有发生裂纹的枕木。此外,还要卡控职工们的作业流程,看其是否符合标准与规定。一旦发现问题,蒋玉贵会立即要求职工们进行整改或补漏,保证线路精调的质量。蒋玉贵反复跟工友强调:工务安全是铁路安全第一道关口,在安全问题上容不得0.1毫米的偏差。
蒋玉贵坦言,刚到精调队时,自己对队伍能否抗得住连续、全夜间的高强度作业是略有担心的。精调队每天要从凌晨2时工作到12时,中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刚开始,由于作业归来后太疲劳,蒋玉贵和队员们回到宿舍后沾床就能睡着,一觉醒来已是19、20时了。结果,大家醒来后一顿“狼吞虎咽”后便睡意全无,到凌晨2时准备开工了,精力却已耗损大半。慢慢地,大家摸索出了一整套作息规范,蒋玉贵称之为“一觉两睡”,就是中午吃完饭先睡到傍晚,起来吃了晚饭,大家摆龙门阵、散步,然后返回房间再睡一觉。这样既有利于健康,又保证工作时的精神状态。蒋玉贵常常和队员们开玩笑说:“现在晒太阳都已经过时了,我们都流行‘晒月亮’了。”
创新管理“治混乱”
来到成绵乐专线,大部分的干部职工都是第一次面对无砟轨道,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现场精调,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难题。蒋玉贵经常鼓励职工们以现场实际情况为主,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开拓创新思维,尝试技术革新。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并与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多次探讨交流后,蒋玉贵最终确定了“同锁同松”、“调高垫板现场修正值”、“施工作业流水化”等作业方式,提高了作业效率,保证了作业质量。
不仅如此,蒋玉贵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规定作息时间是为了保证职工们第二天上班的工作状态,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每周一次的“红线”管理规定学习,是为了加强职工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作业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蒋玉贵积极建议领导小组其他成员更改管理模式,将最初的混乱管理进行细化,“点对点卡控,点对线盯控,点对面监控”。新的管理制度让精调队的工作井然有序,获得了队友们的普遍认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心,蒋玉贵和精调队有力保证了成绵乐客专线路精调工作的顺利推进。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转眼间,蒋玉贵已在铁路一线坚守了整整十年。十年里,从马村到新兴镇,从淮口到成绵乐,脚下的铁轨记录着一个对铁路工务一无所知的毛头小子成长为铁路车间助理工程师的点点滴滴。怀揣着一颗守护铁路安全的赤子之心,蒋玉贵在这条常人看来枯燥乏味、筚路蓝缕的铁轨路上“悠然自得”地走了十年。他说,接下来的十年很难去设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己会在铁路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因为“脚踩在铁轨上才能感觉到踏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