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若欣 通讯员 何礼
8月25日5时30分,成昆线渡口支线倮果站7号岔区,200余名施工人员严阵以待,等待施工号角吹响。
7号道岔是倮果站计划更换9组道岔中的其中一组,该型号道岔为1970年渡口支线开通时铺设的道岔,已不能满足当前铁路发展和运输安全的需要。按照路局下达的换岔施工任务,成都工务大机段计划用3个月时间对渡口支线60组道岔进行全面更换。“请各带班、安全监控人员严格巡查,封锁点前严禁提前作业,机具材料严防侵限,保证准备工作按要求就绪。”这时对讲机里传来施工负责人郑翱的声音。
5时35分,该段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来到施工现场,按照各自分工,施工人员忙而不乱地为即将进行的封锁施工做好工具、机具检查等准备。地点标防护员和东、西两头各800米的关门防护员到达指定防护地点,将列车通行信息用嘹亮的口笛声及时传递给工地防护员。
道岔旁,在防护人员的监控下,每组4人正齐心合力地将单根重达160公斤的过渡轨枕逐根抬到指定位置。此时天刚蒙蒙亮,而线路上空已弥漫着燥热的气息。一滴滴豆大汗珠从施工人员额头上冒出,顺着黝黑的脸颊流淌而下……“防护绳就是安全生命线,一定要防止施工人员钻来钻去,严禁超出红绳界外。”工作中,郑翱还不忘叮嘱拉红绳的防护人员,让他们注意人身安全。“现在开始封锁,东、西头防护员设置红牌、红灯,连接纵横向回流线。”7时20分,封锁命令下达后,站场里7号岔区顿时热闹起来。
200余名施工人员迅速涌上线路。切割人员对锯轨机操作驾轻就熟、应用自如,一会儿工夫便锯开连接旧道岔前后的钢轨;安全监控人员、施工技术员按照各自职责,认真细致地对各工序进行监控、把关。号子声、锯轨马达声、叉子清挖石砟的碰撞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8时20分,7号旧道岔被彻底移出。一组人员拿起耙子、土箕将石砟清除并整平道床,另一组人员则有条不紊地铺设并固定好走行轨。西头预先铺设好的新道岔在作业人员推动下缓缓向东头移动。几分钟时间,一组庞大的新道岔轨排稳稳落到了原7号道岔位置上。“抽出走行轨,校正道岔方向。”郑翱向作业带班人发出命令。带班员站在道岔上吹着哨子,打着手势。随着几台液压门式起岔机缓缓启动,整组道岔被吊起,作业人员眼疾手快地抽离走行轨,道岔再次回落到原来位置。“连接、整理岔后线路,运砟车准备入场卸砟。”待精调道岔平纵面位置后,又是一声命令,作业人员开始连接道岔前后钢轨、安装尖轨跟等处所夹板、紧固接头螺栓、回填石砟等工作。
施工进入到道岔、线路全面捣固阶段。烈日下,一列火车从邻线疾驰而过。疾风过后,阵阵灰尘被吹起。由于石砟刚刚回填,正进行捣固作业的人员衣服上粘满了灰尘。看着彼此灰尘满身的模样,大家忍俊不禁,戏称自己是“人体吸尘器”。“工作嘛,脏点累点是难免的。可只要能把活干好,也无所谓。”作业人员陈泽华一边操作着捣固机,一边说。在他身旁,数名作业人员正对岔心、尖轨等重点地段进行捣固,部分人员则开始回收旧料,清理施工作业工具,整理线路外观。不远处,几名作业人员配合电务职工进行着设备调试。
11时15分,7号道岔更换工作已在封锁点内提前完成,几名技术人员开始全面检查线路、道岔几何尺寸,整治个别扣件和接头夹板。“下午还要出来做工作量调查,为明早更换下一组道岔做好准备。”工程技术员任淑英边走边说。
喧嚣的线路又恢复了平静,只有一列列南来北往的列车呼啸而过……
今年以来,该工区已先后辗转达万线、襄渝线、沪昆线、渡口支线。截至目前,共更换道岔34组。长年流动施工并没有磨灭这些铁汉的意志,相反他们始终保持不服输的工作劲头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为西南铁路运输安全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